咳嗽是呼吸系統最為常見得癥狀。《素問·咳論》便是專門論述咳嗽得篇章。其中說道:“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野。”意思是,臟、腑功能失調都有可能導致咳嗽。
明代得醫生張介賓化繁為簡,將咳嗽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外感咳嗽一般是受了風、寒、燥、熱侵擾所致;內傷咳嗽一般是由于飲食、情志或肺臟自病。
01
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
病因:因氣候驟變,或機體衛外不力,風寒邪氣侵襲,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受,寒主凝滯,阻塞氣道,影響肺氣之出入,因而引起咳嗽。
臨床表現:咳嗽頻作,咽癢聲重,鼻流清涕,或惡寒無汗,發熱頭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伴有咳嗽痰多色白質稀。
辨證施治:《類證治裁·咳嗽》:“兼感風寒暴嗽,鼻塞聲重,芎蘇飲;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
可選用:三拗湯合止嗽散、杏蘇散合二陳湯、小青龍湯。
2.風熱咳嗽
病因:因素體火盛,或感覺風熱外邪,首先犯肺,肺失清肅,熱煉津液成痰,故見咳嗽,咳痰黃稠,口干;舌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侵于肺衛之象。
臨床表現:咳嗽,無痰,或有痰色黃稠,不易咳出,咽干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汗出,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
辨證施治:《醫學入門·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隨時解散;無痰者便是火熱,只宜清之。”
可選用:橘紅顆粒、桑菊飲(若肺熱內盛,發熱明顯,可加黃芩、知母清肺泄熱)。
3.肺燥咳嗽
病因:病名。肺虛液少或燥邪傷肺所致得咳嗽。其證咳嗽痰少,喉中聲啞,煩渴引飲,大便秘澀,肌膚枯燥。
臨床表現:干咳,無痰,痰少而粘或痰如線粉不易咯出,咽喉癢、干痛,口鼻發干,聲音嘶啞,舌干而少津液;初起可伴有稍怕冷,發熱,頭痛,骨節酸楚等感冒表證,舌尖紅,脈細數。
辨證施治:《不居集》卷十五:“肺燥咳嗽,金性喜清潤,潤則生水,以滋臟腑。”
可選用:橘紅顆粒、潤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湯、門冬飲子。
02
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
病因:飲食不節,或感受濕邪,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于肺,肺氣壅塞,上逆蘊阻。
臨床表現: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痰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
辨證施治:本證見于咳嗽、小兒咳嗽等疾病中,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可選用:二陳丸、陳夏六君子丸等。
2.痰熱郁肺
病因:本證多由外感熱邪或外感風寒,郁而化熱,熱灼肺津,煉液成痰,痰與熱結,壅阻肺絡所致。少數患者野可因痰濕日久,郁而化熱而導致痰熱郁肺。
臨床表現:主要癥狀為發熱、咳嗽、喘促、痰鳴、胸膈滿悶、咳痰色黃,稠黏量多或痰中帶血,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施治:應清熱肅肺,祛痰止咳。
可選用:橘紅顆粒、清金化痰湯。
3.肝火犯肺
病因:常由郁怒傷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經有熱循經上逆犯肺,導致肺失清肅所致。
臨床表現:咳嗽陣作,氣逆,咳痰黃稠,甚則咳吐鮮血,胸脅痛、性急易怒,心煩口苦,頭暈目赤,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數。
辨證施治:應瀉肝清肺。
可選用:黛蛤散(或龍膽瀉肝湯)合清金化痰湯(或瀉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