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了工作上的各種壓力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每天回家只想躺床上一動不動。現代社會的這種生活方式讓很多人疲憊不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反而成為了很多人的向往。在國外有這樣一個小鎮,他們拒絕了現代的生活方式。用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們過得幸福嗎?這樣的生活方式又帶給他們什么煩惱?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1950年代后期,當時有超過3000名加拿大門諾派教徒從墨西哥移民到了中美洲小國伯利茲。在與當地政府達成了提供土地、宗教自由和免除某些稅收的協議后。人們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雖然大部分人選擇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是因為宗教原因。但大部分人都沒有很排斥與外界的交流。除了家中沒有現代化的電器和戴著帽子穿著明顯過時的女性外,你會發現這個小鎮與平常任何一個村莊沒有任何區別。更重要的是這里沒有現代性的束縛。
當地人出行乘坐的馬和馬車
這里的環境會讓很多人感覺思緒放松,生活的腳步變慢了。在這里生活過一段時間后,你會發覺自己的存在不僅僅是作為社會的一顆螺絲釘,不斷被時間推著往前走。你會更想了解當下的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乘坐馬車依然是當地人主要的出行方式
當地的社區主要依賴農業,許多人除了會參與田間的耕種,也會在當地的木瓜包裝廠或者分揀用于出口的豆類為生。當地人及他們的后代并沒有很重視教育,根據當地政府的調查,只有5%的人完成了正規中學教育。這與當地不高的工業化程度和與外界缺乏交流也有一定的關系。
分揀豆子的女工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現代技術的態度當地人也分出了保守派和進步派。一些年輕人也擁有了手機和相機等電子產品。很多年輕人并不覺得現代技術的蔓延是一種威脅。并不會挑戰他們傳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反而會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讓自己生活的更好。
手持相機拍照的孩子
當地人種植的作物是伯利茲主要的糧食來源
雖伯利茲地處熱帶,大部分國土都靠海,當地的居民能夠一年中收獲不少糧食,但現實中并不是總是充滿浪漫的田園情懷。氣候的變化導致森林火災頻繁發生,加上當地居民傳統耕作的方式,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當地許多居民也在考慮以出海打魚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