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近幾年在物流行業內容并購整合動作一直都不少,比如近期匯森“鯨吞”壹米,順豐收購嘉里,期根本目的都在于企業為更好的適應行業發展,拓寬業務能力。
物流企業面臨的問題是,競爭加劇,存量業務增速下降,而成本持續上升,想要做增量,切入點在哪?
從業務層面來看,做增量有三個維度,一個是開發新的產品,匹配更多的市場需求;一個是拓寬業務場景,挖掘更多的業務能力;還有一個就是開發更多的業務,搶奪更多的客戶。
隨著物流市場發展這么多年,優勝劣汰,大浪淘沙,市場格局逐漸成型,比如快遞市場,基本已經形成top集中狀態,當然像極兔這種新入局的快遞網還是比較少見的,哈哈。但在大物流行業角度來看,或者從供應鏈角度來看,物流行業的格局還是比較分散的,比如大件快運、倉儲、城配、跨境等等專業細分領域,這些細分有兩個極端,一端是專業性很強的,門檻較高的比如跨境、倉儲、系統設備等,需要以科技為驅動,另一類是門檻很低,市場分散,比如快運、城配,幾個人加幾臺車就能做。
作為行業里的top企業,目標方向基本都是朝著綜合物流解決方案服務商去的,也就是想做到全業務覆蓋,對于門檻高的領域以并購為主,門檻低的企業以整合資源為主,所以對于市場上的并購整合、新業務成立等動作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們的增量大多要從新產品,新場景上入手,但是能否真正能實現業務增量,還要看市場驗證。
從整個行業來看,可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畢竟很多領域還很分散,比如從物流環節來看,快運、干線、整車、零擔、倉儲、落地配……整合機會很多;從產業來看,像生鮮、快消、鞋服、3C等一些大產業已經形成了一些專業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但細分到場景,可挑戰的機會就很多了,比如貴重物品(分大、小、量)、特殊物品(醫藥、精密儀器、卡函等),這種場景很多,因為物流是來支撐商流的,商業上的變化帶來物流的機會,而現在的商業變得越來越定制化,越來越非標準化,所以場景相應的多了企業,對供應鏈的靈活度要求愈發高了。
這么多的機會,這么多的市場,top企業肯定都想咬一口,但也不是誰都能吃得下的,首先得有資本能力,自己沒有的東西得買嘛,還得有科技支撐能力,未來供應鏈行業一定是科技驅動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場景你還需要產業經驗,因為隔行如隔山,還有一塊是網絡資源,但top企業基本上已經搭建了不錯的底盤,這一塊新的入局者不會多了,但會有。所以這樣來看未來行業的整合并購案例還會越來越多。
對于新入局者的機會在哪,那就是找好精準場景,做專業服務,打造自己的壁壘,也可以理解為小而美,聽起來像是對的廢話,但實際就是這樣,比如做系統,做車后市場,做包裝,做設備等等,對于物流行業,一定不要忘了跨界者的存在,尤其是那些跟供應鏈成本效率相關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