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按照《木蘭辭》的描述,決意代父從軍的木蘭干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走街串巷一通買買買,把自己出征的行頭置辦齊全。千百年后,再念起這段,除了為木蘭的孝順勇敢叫好,大伙兒或許也會感慨幾句——古時的市場商品還真豐富,隨便一逛,上到坐騎下到裝備都能一起收入囊中。
古裝劇里的街市。來源/電視劇《錦心似玉》截圖
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逛街就成了古人必備的休閑選擇。逛鋪子,買好物,聽小曲兒,看雜耍,品香茶,下館子……
別說,老祖宗們逛街,不僅有逛頭,更有說頭。
古裝劇里的逛街畫面。來源/電視劇《錦心似玉》截圖
逛哪里
有一個成語——“各得其所”,專門形容每個人或事物得到了恰當的安排。有趣的是,這一板一眼的解釋背后,還蘊藏著古人的休閑密碼——老祖宗們的生活遠比咱們想象得豐富。
“各得其所”最早出于《周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照這個描述,早在西周時期,專供交易的場所“市”便現身于大家的生活中,最早的逛街活動也漸漸開始。太陽升到中天,四面八方的百姓帶上各自的貨品聚集一處,你買我賣,交易結束,揣著心愛的商品或者滿兜子的錢幣,高高興興地回家。聽著不錯,然而根據考證,這個時候人們“逛街”多半不大能盡興。雖說無論城池大小,官府都會集中設置“市”。但看看圖片就能知道,這些場所面積通常不大,不受重視,還基本只為官賈服務,很少面向居民開放。
西周時期城市結構圖(數字8為“市”的所在)。來源/期刊論文《我國古代商業空間形態的變革》,彭亞茜、陳可石手繪)
真正意義上的“逛街”始于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諸侯攻城掠地,打得不可開交,大大小小的動亂和分裂隨時都在發生,原有的城市舊格局、體系也逐漸土崩瓦解,在此縫隙中,手工業和商業反而找到了寶貴的成長機會,越來越繁榮。商貿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大伙兒“買買買”的熱情愈發高漲,自然迫切需要一個功能完備的場所,這時,輪到了“市”的真正登場。
所謂“匠人營國,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這便是后來的“坊(里)市制度”。簡單來說,城市的結構基本成型,“市”成了獨立的場所,專門供大伙兒買賣貿易。這時的“市”不僅面向老百姓開放,且徹底區別于居住區的“里”(也稱為“坊”),更占有專門的地界兒,在地圖上看,像豆腐塊兒一樣方方正正,四周都有圍墻。
不過,那時想快快樂樂地逛街,還有不少規矩要守,比方說,“市”的開放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早晨屬于商賈大家,專干大買賣,老百姓們買賣生活用品,得等到中午,至于傍晚便是小商小販們賣點零碎玩意,賺點散碎錢財的時間了。
兩漢時期,情況有改觀,逛街變得更加有趣。據記載,西漢時期都城長安設有九市,東漢洛陽城外還有專門的馬市、南市,百姓們不僅有街可逛,還有著妥妥的繁華商業中心。有多繁華呢?來看看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塊特別磚石,此磚出土于新繁(今新都縣),高40.5公分,寬47.5公分,磚面上繪制的,正好便是漢時人們逛商圈、買買買的真實圖景。照此來看,今人若是有幸穿越回去,大概率能看到這樣的“商圈”——
東漢《市井畫像磚》。來源/網絡
四四方方的“市”周圍有著高墻環繞,三面都設有大門,正中間聳立著一座“五脊重檐市樓”,專作市場管理場所。以樓為中心,四條大道向四方延伸,直接把這塊地界分割成了“田”字,四角上整整齊齊地排布著各種列肆(貿易區),中間還有這小道,喚為“小隧”。每一塊兒區域可都不簡單。比方說,東北方有四排列肆,大大小小的生意開展得火熱不說,還專供漢夷同胞攀交情、打交道,西北區方有三排列肆,還坐落著兩座貨棧驛館,東南方有著兩棟恢弘的殿堂建筑,名喚“玉局觀”,是當時頗受追捧的“道教中心”。街道上更是熱鬧非凡,一路上都是討價還價聲不說,有人牽著羊大搖大擺地過街,有人推著獨輪車賣吃食,有人當街擺地攤兒招徠顧客,還有佩劍的官吏四處“巡邏”保障秩序……
當然,光這些商圈還不夠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數,有街可逛不算啥,隨時隨地都有街可逛才叫厲害。這不,東漢時,個別城市還真就搞起創新,興起了“夜糴”,也就是俗稱的夜市,這下,大家伙兒除了白天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還能趁著日落西山,呼朋喚友,伴著晚霞和夜風繼續逛街,在嘈雜的買賣聲里盡享人間繁華。
《當壚賣酒圖》繪畫。來源/網絡
“相如與倶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若是借此描述再來重溫昔日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賣酒”的典故,除了這釀滿“粉紅泡泡”的你儂我儂、情比金堅,咂巴咂巴這畫面,我們或許也能捕捉幾分,早就滲透在字里行間、充盈在街頭巷尾、彌漫于市里坊間,那些溫暖的煙火氣兒。
逛什么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太白筆下的這份肆意瀟灑,不知勾去了多少人的心魂。還別說,對當時的百姓而言,如此幸福生活,真不是說說而已。
如果說,先前統治者們追求的只是讓大家“有街可逛”,那后來,讓大家享受“逛街”,則成了歷代統治者實打實的奮斗目標。隨著愈來愈響亮的叫賣聲一起出現的,是各式各樣的繁華商業區以及其中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豐富精彩的消遣選擇。
影視劇中的盛唐長安。電影《妖貓傳》片段
回一趟大唐盛世,逛東、西市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兩市分列皇城的左右前方,中間隔著一條朱雀大街。雖說兩市都不大,換算下來還不到一平方公里,卻是真真的“五臟俱全”。
唐時,勛貴們多半都住在朱雀大街東邊,由此形成的“東市”自然“四方珍奇,皆所聚集”,放到現在來看,活脫脫一個高檔奢華購物街。據記載,“東市”里行業多達二百二十行,里頭一逛,除了鐵行、筆行、肉行、錦繡彩帛行之類的常規選擇,還有不少的酒肆飯館,服務設施那叫一個齊全。各色店鋪一個挨著一個,里頭多的是各種珍奇異寶和高檔消費品,鋪子多到啥程度呢?據說公元842年,東市曾經慘遭一場大火,燒毀的鋪子有四千多家。
影視劇中市坊失火。來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片段
東市繁華異常,西市也不是吃素的,雖說商品不大名貴,但逛街體驗絕對管夠。在這里,不僅能逛到珠寶、紡織、茶葉、藥材等尋常鋪子,還不需要找代購,就能買到從中亞、南亞乃至新羅、日本遠渡而來的“外國貨”。嘈雜的市間人來人往,酒旗林立,各國的胡商們穿著“花里胡哨”的服飾,帶著各類新奇的珠寶、藥材、香料當街販賣,往那一站,別提多搶眼球了。若財大氣粗,嫌逛街購物不過癮,還能找地兒大辦筵席,據史料記載,即便是三五百人的大筵席,不多一會兒,就能籌備開張。長安的集市奢華熱鬧不說,東都洛陽的“南市”和“北市”也不甘落后。光一個南市,里頭就有差不多三千個商攤兒,還有四百多個倉庫和旅店,各種胡商開設的“外貿”店鋪更是數不勝數,認真逛起來,怕是得逛上整一天。
唐代繁華集市中的相遇。來源/電視劇《大明宮詞》
逛街選擇多不說,對百姓們而言,這時候逛街,還能逛得安心、放心。一方面,每個集市都設有市令官,分別在午時和日落前擊鼓和擊鉦三百下,作為開市和散市的“號角”。另一方面,這里面的買賣,準保“童叟無欺”。怕買到假貨?沒事,有專門的“市署”每日負責辨別貨物的真偽輕重不說,按照律法規定,商家要是膽敢制造銷售偽劣產品,商品統統沒收,還得挨六十杖打。
怕商家短斤少兩?把心放在肚子里,市場內所有的度量衡器可不是一般的物件兒,每年八月都得送到太府寺進行校勘,有一點不準都不行,校勘后,還得加蓋印鑒后才能使用。怕被貧窮限制想象?不會,有專設的“平準署”掌控物價漲落,要是物價漲得厲害,政府便會出面“摻合”買賣,讓價格回落,一點縫都不愿給壟斷市價的奸商留。除此之外,還有上到市令下到倉督的專職人員提供管理服務,基本上各個環節都能有人把關。這下,老祖宗們基本不用像現在般,自個兒帶個秤逛鋪子,以求買到足重真貨,甩開手,開心逛街就是了。
先別急著羨慕大唐的購物體驗,兩宋時期,“逛街”幸福指數又翻了好幾番。所謂“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這時候商業薈萃的繁華街道遍布,河道旁、橋上、城門內外,但凡有人氣的地兒,都能成為熱鬧的商業點,什么行業街市、綜合商業街更是管夠。其中,夜市盛況尤其空前,按照《夢粱錄》的記載,要逛完臨安夜市可不是個容易事——街上有的是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若是走著走著餓了,到處都是風味小吃,什么孝仁坊的團子,秦安坊的十色湯團,太平坊的糖果,市西坊的泡螺滴酥……晚上逛不完怎么辦?別擔心,臨安的夜市往往接著早市,只要樂意,任君玩個通宵達旦,穿梭在街里巷間,“篝燈交易,識別錢真偽,纖毫莫欺。”
影視劇中的街頭說書。來源/電視劇《清平樂》片段
除了“買買買”,這時的“逛街”還有了新玩法。勾欄瓦舍,成了新的好去處。
瓦舍,也被稱為瓦子,是當時固定的娛樂中心,因“來時如瓦合,去時如瓦解”而得名。據考證,瓦子形似方形市場,四周圍繞著滿滿的酒樓、茶館和商鋪,中間則是定期的集市。瓦舍中,還有一個別樣場所——勾欄。此場所興起于北宋仁宗時代,里面設有著戲臺、戲坊以及供觀眾就坐賞樂的“腰棚”,四周圍著欄桿,中間多時可容納千人。
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如此勾欄,不亞于一個大型綜合劇院,里頭更是花樣多。說唱、戲劇、雜技、武術,想看啥有啥。就拿說唱舉例,就包含說話、雜說、演唱等各類表演。光是說話,就能聽到藝人們講經論道、談古論今。更不必說其中的“小說”,天上地下,都能成為說書人的材料。銅鑼聲一響,藝人們擺開架式,觀眾席里頭坐了個滿滿當當,說書人不急不慢,先來一段精彩的詩詞或引入入勝的小故事,待到觀眾來了興趣,立馬連說帶唱、繪聲繪色地細講慢解,什么靈怪、煙粉、傳奇、公案、神仙……要啥有啥,故事怪誕,情節離奇,臨了了,還得再附上一首詩詞才算結束,起承轉合間,準管叫人“牽腸掛肚”。戲劇的看頭就更多了,傀儡戲、木偶戲只算開胃小菜,運氣好了,還能看到藝人們的絕活兒——魔術。據稱,宋神宗時,就有藝人擅長藏舟,招來數十人抬舟,眨眼之間,大舟便不見了蹤影,博得滿堂喝彩。難能可貴的是,勾欄里座位多,而且往往不分貴賤,碰上精彩節目,拍掌叫好的有販夫走卒,也有著達官勛貴。
史書記載,宋徽宗時,開封府有一個村民跑來看戲,實在入迷,回去的路上看到一箍桶匠,二話不說,拿起他的桶戴在頭上,模仿著戲中造型問:“我比劉先主如何?”
逛累了,看餓了,便是享用美食的好時光。據載,當時,光是東京汴梁,就有著72戶酒樓正店,還有不計其數的小店。人們既可以跑到“八仙樓”“乳酪張家”飽餐一頓,也可以隨便尋著香味兒鉆進街邊的小商鋪,品嘗些小食飲料。總之,又能逛,又能買,還能看戲、約飯、尋友,哪怕放到現在,也算是高端逛街體驗了。
來源/電視劇《清平樂》片段
若以為這樣便到頭,怕是小瞧了老祖宗們享受生活的愿景。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兼具吃喝玩樂游購娛的商業街區綜合體已然不是什么新鮮選擇,戲院、飯館、茶樓、棋社更是不勝枚舉。這時,大都市的繁華興旺外,農村集市也悄然發展起來。清時,光一個華北平原,每一百平方公里間便有一兩個大型集市,農人們想要正兒八經地去逛一趟集市,加上往返也只需半日光景。除此之外,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出現了新的“逛法”。比方說,黔東南,就有了專供男女對唱山歌的“歌場”,一些集市還專拿十二生肖作場期,比如“子日趕集叫趕鼠場,午日叫做趕馬場”,場場都有新花樣。
反映清時繁華市井的《姑蘇繁華圖》。來源/網絡
這時候,甭管都市還是鄉野,走上街道,小販們的叫賣聲層出不窮,林立的鋪子里飄散著誘人的飯菜香氣,人們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茶館里大家伙兒天南地北地聊得火熱,一旁還有能人們雜耍賣藝,引得滿街叫好聲不斷……
人們說,悠閑肆意是刻在我國人骨子里的情懷,繁華興盛是生根在華夏血脈中的追求。
或許,不用看享譽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也不用翻那些經典小說論著。或許,正是在那一個個晨光熹微的早間,商鋪陸續開門,人們慢慢上街,集市漸漸被嘈雜聲填滿時,這份閑適安樂。便已然釀好。
怎么逛
于古人而言,光是通曉了以上的情形,還不能把街逛好。這里頭的門道,遠不止此。
這頭一條,不同時間,得逛不同的街,囤不同的貨。
《成都古今記》就清清楚地寫著“指南”——“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要是還不滿意,兩漢時,還有專供文人雅士們買賣書籍的地方,稱為“槐市”。
逛對了市,還得買對貨。首先,得學會看“幌子”。所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里說的“酒旗”,也叫“幌子”,便是古代店鋪專門用來招徠顧客的商品標記。古時百姓大多不識字,這也難不倒商家,干脆在店鋪門前懸掛一個形象標記,好多時候賣鞋就掛鞋,賣帽子就掛帽子,直截了當,清楚明白。還有些商家大開腦洞。比方說,有的面鋪會用羅圈彩帶做幌子,“帶子”寓意面條,顏色上多采用高純度和鮮度的紅色,絕對的清晰醒目,讓人老遠就能瞅見。
《江南春》所描寫場景示意。來源/網絡
看了“幌子”,還得學會聽商販們的叫賣聲。不同的賣家可有著不同的“帶貨習慣”。布販子們多半喜歡撥浪鼓,賣油販更青睞敲油梆子。宋朝的酒販們更有情趣,喜歡鼓樂齊奏,當街來一段《梅花引》幫自己招引顧客。喊聲、樂聲、鼓聲、鑼聲……這叫一個聲聲入耳,也難怪文人們嘆其“叫賣出奇聲徹宵”。
都說精打細算過日子,進對了鋪子,選好了商品,就得開始砍價了。古人砍價也有專門的玩法。比方說,宋朝就出現了“撲賣”“博賣”等“砍價”形式。其中“撲賣”方式多,擲銅錢、搖簽、扔飛鏢都行,只要顧客能按照要求贏得游戲,比如用飛鏢釘住圓盤上賣主指定的動物圖像,就能贏得商品或者折價購物,那力度,還真能媲美當今的各類購物節。
選好貨,有時便輪到商家稱重。不用擔心缺斤短兩,別說上文提到的那些嚴苛律令,光是這稱重的秤就有講究。十六兩一斤的秤桿上往往有16顆星,分別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星星多是黃色或白色,告誡商家做生意要公平,不可以黑心。要是膽敢缺斤少兩,那自然會傷害這些星星,有損德行,少一兩就是“損福”,少二兩就“傷祿”了……
今天,成都城內還坐落著一條特別的街道,叫作肥豬市街。據說,這里曾是屠宰行、肉鋪的聚集地。明代時,屠宰業的商販們相約,每宰殺一頭豬,就提一個銀元,專門請先生來給街坊鄰里的子女上課。為了紀念此事,便有了保存至今的“肥豬市街”。
當然,這樣的街道還有很多。
她們散布在全國各地,城里鄉間,悄悄地,注視著時光流轉間的風云際變,講述著千百年前的“逛街”故事,見證著百姓們穿走街巷的熱鬧繁華,記憶著那一幕幕鮮活的人間煙火。
這就是我們的日子,帶著那一聲聲昂揚的吆喝,讓人心生暖意,目中含光。
電影《國產凌凌漆》片段
參考文獻:
白壽彝主編.我國通史第4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 5 修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虞云國,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宋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四川省文物志編輯部編.四川省文物志征求意見稿第二集[M].1986.
史東梅主編.我國歷代文化知識精粹[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王永鴻,周成華主編.中華文化千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廉清遠,周自恒編著.搜翻民俗 1000個趣味民俗知識全知道[M].北京:我國婦女出版社.2011.
江文編著.我國文化知識精華[M].北京:我國戲劇出版社.2007.
劉金陵等主編.我國商業諺語詞典[M].北京:我國統計出版社.1993.
初德維.簡述唐代的集市貿易及其管理[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1):46-52.
彭亞茜,陳可石.我國古代商業空間形態的變革[J].現代城市研究,2014(09):34-38+54.
李良品.明清以來西南民族地區集市習俗及成因——以貴州省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02):91-95.
(原題《古代沒有商場,人們都會去哪兒逛街?》)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