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20天?28天?還是31天?
應對3胎的壓力避孕,還在采取前七后八的原則?
面對生活壓力的增大,計劃生育的壓力。女性朋友們在應對生理期和孕選擇的情況下承擔了大量的壓力。為了緩解大家的憂慮,解決大家的疑惑。今天就月經周期的專題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問題。
月經周期的調節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不同個體的經期時長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那么月經調節又是怎樣一個過程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女性月經的調節過程其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月經的調節離不開下丘腦、垂體、卵巢這三個關鍵環節。下丘腦→垂體→卵巢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月經的起始與終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大致如下:
下丘腦是月經周期啟動的核心。下丘腦部位中的弓體核神經細胞會分泌一種叫做促性腺激素的激素的物質她可以直接通過垂體門脈系統輸送至垂體。垂體接受刺激后會隨即生成促性腺激素細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其中:
黃體:富有血管的腺體樣結構,屬于卵泡的一部分。卵子排出后剩余的卵泡壁結構塌陷,形成黃色、富含毛細血管并具有內分泌功能的細胞團,可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
隨著促性腺激素細胞分泌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的釋放,卵泡開始逐漸發育,接近成熟時卵泡會釋放大量的雌激素,促進卵泡排卵。
排卵后黃體形成并發育成熟,此時黃體生成素開始下降。黃體此時會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引發子宮內膜增厚。在排卵后的7-8日,體內的孕激素達到峰值。由于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會抑制垂體激素細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釋放。自此黃體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開始逐漸萎縮,雌激素、孕激素開始分泌減少,最終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引發剝脫而月經來潮。
黃體萎縮以后月經開始,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開始逐漸下降,對下丘腦和垂體的抑制解除,于是下丘腦又開始繼續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垂體,開始新一輪的月經周期。
女性經期平均時長有多久?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就成年人而言月經周期的波動停留在21~35日,平均為28日。
月經的形成主要分為卵泡期和黃體期。其中影響最大的主要在于下丘腦部位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是一種十肽激素,具備一定的脈沖式釋放特征,脈沖的頻率一般在60-120分鐘,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這種頻率存在差異,因此這也決定了不同人群月經周期的時間長短。
而情緒、營養、精神等因素也正影響著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穩定。因此月經的周期也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前七后八避孕靠不靠譜?
且看這張圖:
前七后八的概念主要來源于28天的平均周期。
如果按照此解釋的話大概可以理解成這樣: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萎縮會持續3-5天。5天后下丘腦會開始繼續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進垂體分泌相關激素加速卵巢卵泡的發育和成熟。待卵泡成熟大概需要7天左右,成熟以后開始進入排卵期。
在下次月經來潮前的8天此時卵子存活的概率很低。因此普遍認為在排卵期前5天和后4天,共計大約10天左右時間屬于易受孕期。
但是上述所有的假設均建立在月經周期穩定在28天的情況下,如果受到情緒的波動、精神壓力的增大、營養不良、免疫力較差的情況,這些周期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波動。短則20長則30,紊亂的周期無法支撐前七后八的原則。
因此單純想借助前七后八的原則是無法避免懷孕的命運的。不科學,不靠譜。
最有效的避孕方式
目前避孕方式較多,但是不同的避孕方式則適合不同的年齡人群。就目前40歲以上的女性如果沒有生育計劃,避孕更多的是為了規避生育能力下降引發的不良妊娠風險。
因為40歲以上的女性腹中胎兒發生發育異常、流產、早產的風險普遍增加,且孕產婦合并內科疾病如妊娠糖 尿病和妊娠高血壓疾病及圍產期發病率如與早產有關的發病率、低出生體重、圍產期死亡率和剖宮產也增加。
因此對于該階段的女性宮內節育器是最佳的避孕選擇。宮內節育器的抗生育作用主要是長期向宮腔內釋放銅離子, 從而改變內膜酶系活性,干擾受精卵的著床及發育, 其避孕失敗率為 1%~2%。其他節育器
總結
隨著三胎政策的出臺,對于還沒有做好準備的人而言,一定要謹記前七后八的避孕規則存在很大的風險,一定要規避。
對于年輕人而言避孕套一般是最佳的避孕方式。
但是對于高齡女性為了規避更多的懷孕風險,宮內節育和結扎一般是比較優先考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