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住在大山里有兩個女兒的王瓊和丈夫黃林因感情不和離婚了。大女兒英英判給丈夫黃林撫養,小女兒判給妻子王瓊撫養。從此兩個女兒天各一方,命運截然不同。
1、男子黃林枉為人父人子,自己消遙快活,不管父母女兒死活。
黃林和妻子王瓊離婚后,長期在外地打工,把大女兒英英丟給老父老母就不管了,一年難得回一次家,更別說給錢給物了。兩個老人艱難的帶著孫女住在搖搖欲墜的老土磚房里生活,同村村民的房子都煥然一新,只有他家還是陳舊的爛房子。后來,英英連學都上不起了,從此在家無所事事,老人年紀大了也管不了,很是頭疼和無奈。
2、經熟人介紹,爺爺奶奶收伍仟塊錢彩禮就把13歲的英英嫁給了大山里的29歲男人為妻。
一個月前,黃林同村的一位長者見兩個毫無經濟收入的老人帶著英英艱難度日,就問爺爺奶奶是否愿意把英英送到鄰村的一戶村民家去當女兒,成年后再當他家的兒媳婦,爺爺奶奶迫于生計,收了那戶人家的伍仟塊錢,介紹人就把英英領走送到了那戶人家里。
3、王瓊回老家探親,發現13歲大女兒嫁人
王瓊和丈夫黃林離婚后,就帶著小女兒在鎮上生活。
前不久,王瓊回老家探親,周圍的鄉親們告訴她,13歲的大女兒英英竟然嫁到了5公里外大山里的一戶人家,新郎還是一個29歲的成年男人。
5年未見才13的大女兒怎么突然就嫁人了,母親王瓊怎么也無法接受。她決心要找回女兒。
4、王瓊萬分后悔,離婚后未帶走英英。
王瓊憶起當年她和丈夫離婚時,大女兒求她不要離婚,后來她執意和丈夫離婚要帶走小女兒時,大女兒英英抱著她久久不愿放開,并哭著說:“媽媽,你把我也一起帶走吧,我和妹妹長大會孝順你的?!碑敃r,王瓊考慮到自己的經濟狀況,狠心丟下了英英走了。
每每想到這個場景,王瓊吃不好睡不好.心里總是掛念著大女兒。她因為文化低,無一技之長,工作也不好找,在飯店洗過碗,起早貪黑擺過地攤,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她總想著苦點累點多掙點錢,等條件好點,就把大女兒英英接到身邊。
5、王瓊遇到好男人,咸魚翻身。
王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喪偶的鄭先生,鄭先生在妻子病逝后帶著獨生兒子在鎮上開了一個小商店,一個寒冷的大雨天,王瓊帶著小女兒在鄭先生店門口避雨,眼看天快黑了,可大雨卻愈下愈大,這時鄭先生正好看到母女倆縮在墻角冷得瑟瑟發抖,一向好心的他馬上把娘倆叫到店里面,在知道了王瓊的情況后,他要王瓊留到他店里幫忙,王瓊求之不得,就帶著小女兒留了下來。在通過一段時間相處后,兩人合在一起組成了新家庭,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此后,鄭先生在和王瓊相處中,總是見她悶悶不樂,經過他耐心詢問,才知王瓊是放不下大女兒,只要大女兒一天不帶到身邊,她就一天不會快樂。
好心的鄭先生不僅不排斥王瓊的大女兒英英,還鼓勵王瓊去把大女兒英英帶到這個家來,他說會把英英當親生女兒一樣看待。
6、英英不認媽媽,說媽媽把她丟給爺爺奶奶就不管了,心里一直恨她。
王瓊在現任丈夫的鼓勵和支持下,深一腳淺一腳的在大山里好不容易找到大女兒英英,而梳著羊角辮,還算穿戴整齊的英英卻躲著王瓊,見都不肯見她,她說媽媽從小把我丟給爺爺奶奶就不管我了,我恨媽媽。
當王瓊知道女兒的想法后,急得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她說女兒不跟她走,她就死在這里,她一定要帶走女兒,要好好補償她,好好疼她,以后什么都滿足她。
后來通過派出所的民警做工作,英英突然轉變想法了,同意和媽媽走,王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7、圓滿的結局
不幸中的萬幸,英英沒有被侵害?,F在,一家人大團聚了,王瓊現任丈夫高興的說:他并不看重孩子是否親生,只要來到這個家,他都會視如己出,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的過比什么都好。
結語:身為父母,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離婚。一定要離婚,也要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切不要象英英的生父,把女兒丟給兩個生活無法自保的老人,不給錢不給物,讓他們在大山里自生自滅,伍仟塊錢就能讓爺爺奶奶同意把13歲的孫女嫁給一個29歲的成年男人,女孩英英還說男人家里好,因為爺爺奶奶家里太窮太爛了。而29歲的成年男人愚味無知,連最基本的法律意識都沒有,不知道是他真的不懂法還是明知故犯,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娶未成年的女孩子那是我們國家法律不允許的,而男人的父母還自以為豪,大言不慚的對王瓊說:“你放心,你女兒在這里過得很開心,我們會當自己親生女兒待她的?!闭f出這樣的話,難道你們不知道現在是什么年代了,還興養童養媳?做夢去吧!還好這家人只是愚味無知,心地并不壞,29歲的男人并沒傷害英英,兩人也沒有完婚,以至沒有鑄成大錯,值得慶幸。
做為媽媽的王瓊老天有眼,讓她遇到了一個好男人,千辛萬苦把大女兒英英接到了身邊照顧,讓她了卻了一個大心愿。如果沒有這個好男人做后盾,只怕母女倆的命運注定不會幸福!
身為女人,要想生活幸福,一要自強自立,二要嫁個善良能吃苦耐勞的好丈夫,在尋找另一半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不要貪圖名利,不要貪圖金錢,最重要的是他要有一棵善良的心,生活上能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對你一生一意!
最后請大家多多關注留守兒童和失去父母及離異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共創美好、和諧、安定的社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