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參加過一場培訓課,老師在課間向所有學員做了一項問卷調查,很簡單,只有兩道題:
第一題:
他非常愛她。她膚如凝脂、眉如娥月、明目皓齒、身材修長,她是他心中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可是很不幸,有一天她遭遇車禍,傷愈后,臉上永遠留下了幾道疤痕,很大很丑,她的腿也落下殘疾,走路有點跛。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會
B、不會
C、不確定
第二題:
她非常愛他。他博學多才、風趣幽默、儒雅沉穩、能力超群,他是她心中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男子。忽然有一天,他的公司破產了,還欠下一屁股債;他一直無法走出失敗的陰霾,自暴自棄,性格也變得急躁乖張。你覺得,她會一如既往地愛他嗎?
A、會
B、不會
C、不確定
學員們很快都答完了。問卷收上來,老師的統計結果:
第一題,選A的占10%,選B的也占10%,選C的占了80%。
第二題,選A的占30%,選B的也占30%,選C的占了40%。
老師笑著說:“看起來,與男人破產相比,女人毀容好像更讓你們不能接受啊!”學員們相顧而笑。有位學員舉手說道:“男人破產,還有可能東山再起;女人毀容,這輩子就只能那樣了。”另一位起哄道:“不對不對,可以去韓國呀!”學員們更是哄堂大笑。
老師笑道:“你們說的固然不錯,不過,這不是我要講的事情。我想請問下各位,在答這兩道題的時候,你們在潛意識里是不是把‘他’和‘她’當作了戀人或夫妻?”
“難道不是嗎?”有幾個學員反問道。更多的學員則開始面面相覷或交頭接耳,大家仿佛漸漸意識到,老師在這里挖了一個坑。
“是,也可能不是。題目本身并未說‘他’和‘她’非得是戀人或夫妻的關系呀?”老師道。
看到大家或沉默,或期待,老師又說:“其實你們的想法沒任何問題,大多數同學看起來都比較年輕,如果不介意,我想知道,你們中年紀偏長的大概多少歲?”
“我35。”一個人舉手站了一下說。
“我38。”另一個也舉手道。
“謝謝!請問你們有多少人有小孩了?”老師繼續問。
有大約1/3的人舉起了手。
老師示意學員們放下手,“謝謝大家!現在,我們來明確定義題目中人物的身份。假設一下,第一題中的‘她’是女兒,‘他’是父親,第二題中的“他”是兒子,‘她’是母親。如果再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答一遍,你還會選擇剛才的答案嗎?”
相同的空白問卷再次發到了學員們的手中,培訓教室里忽然間變得異常安靜,鉛筆在紙面上劃過的聲音都清晰可聞。比起之前答題時還有人相互調侃說笑,此時的每一個人都變得極其認真,讓我不禁聯想到當年高考時的場景。
幾分鐘之后,第二輪問卷都被收集上來。老師再次統計,兩道題,所有學員全部都選擇了A。
老師意味深長地說:“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種愛,情愛、欲愛、友愛、關愛、博愛等,只有一種愛,是絕對無私的,不因為歲月滄桑而改變,不因為富貴貧賤而改變,不因為名利沉浮而改變,不因為美麗丑陋而改變,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教室里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我知道,這掌聲,是發自每個人心底里的回音;這掌聲,是人的情感最誠摯的表達;這掌聲,是獻給我們自己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