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兒時的記憶里,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那些淺顯易懂、單純樸素的課文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知識的窗口。
要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課文,必然少不了《詠鵝》以及朗朗上口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課本插圖
瑞金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就在那兒住過。
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鄉親們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p>
寥寥百余字,讓小小少年們了解了將毛主席對人民的厚愛以及人民對毛主席的愛戴。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提出質疑,“我學的課文不是這樣的!”確實,《吃水不忘挖井人》有多個版本,甚至標題也有差異。
1.原名《吃水不忘開井人》
早在1952年,《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入選了小學課文,不過當時的標題叫《吃水不忘開井人》,內容更加精簡:
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住在瑞金沙洲壩。他很關心人民的生活,領導沙洲壩人民開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沙洲壩人民在井旁邊立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吃水不忘開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人教版初小語文 第二冊1952年11月原版 1952年12月4版 第三十六課
此后,這篇短文一直被小學語文課本收錄,到60年代,標題才修改為《吃水不忘挖井人》,內容也略有調整。
2.文章的作者到底是誰?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被問到《詠鵝》的作者是誰,愛學習的小朋友肯定脫口而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呢?
大多數人肯定開始拼命回憶,但是肯定給不出答案,因為課本里根本沒有介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是誰。
直到2009年7月,瑞金沙洲壩的一位語文老師決定向這個沉寂了近60年的未解之謎發起挑戰。
在媒體的幫助下,全國很快掀起了“尋找《吃水不忘挖井人》課文作者”的熱潮,期待解開這個謎團。
紅井
最先找到的是課本插圖的作者蔣德舜,但因為圖文工作是分別進行的,老人家也不知道作者是誰。
有人反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是張榮杰,原文是《保衛紅井》,但經多方查證,并不屬實。
終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幫助下,尋訪小組找到了參與新我國第一套全國小學語文教材編制的劉永讓和文以戰。
兩位80多歲的老人回憶,當年編制課本時,社長葉圣陶高度重視,要求所有課文必須要朗朗上口。
葉圣陶
每一篇文章都要一遍遍讀、一遍遍改,修改十多遍才能定稿,每篇文章都是大家共同創作的,因此沒有具體作者。
至此,《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之謎終于揭開,作者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材編輯室的全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