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一下創新:創新不是先設計一個模式
問:我在等你們出一個模式,然后去復制
模式是在環境中長出來的。環境不同,有些活了,有些死了。甚至有些變質了。
第一,你所處的環境和別人不一樣。
第二,你自身的資源和別人不一樣。
第三,等模式出來的時候,時間已經不同了。
只有一個辦法: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沒有照搬,只有借鑒。
迭代是什么?就是一步一步地創新,常說的“摸著石頭過河”
創新體系。創新可能生,不創新一定死。
創新的系統
創新的兩種觸發機制:
被刺激了。
內源性的:
我們能做得更好。
無論如何,
都要在和消費者接觸的那個點上。否則,全都是空的。營銷策劃會。
在能力支持的點上。計劃會。
在能夠回顧過程的點上。總結會。
在制度變革的點上。只有管理層會完善制度,有單元自治能力,企業才能持久發展。
創新四點:需求、支持、回顧、自治。
只有民主的、分權的制度,才能支持創新。一言堂的企業,是注定無法生存的
什么樣的企業缺乏創新能力?
招不來、留不住核心人員的
招不來:城市小。
養不住。掙錢少,沒人愛干家電。沒有前途。站柜臺有啥出息呀?上了大學還占柜臺,真沒面子。
老板的脾氣:動不動“發飆”,核心員工就走了。
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向多半是因為缺乏辦法。
現狀:當下能賺錢的,老板們都能看到。當下賺不了錢、未來能賺的?很多也能看到,甚至做了無效的投資。
什么情況才會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沒朝那個方向看、看了或被蒙蔽的時候
看不到:沒有看的習慣。習慣于從另外的渠道獲得信息。未發生、沒有渠道。
沒朝那個方向看:有沒有看路的習慣?忙著低頭拉車?
被自己蒙蔽。為什么不培養人才? (軟件就是工具:及時修改自己的看法。軟件不再是工具。 )
被財務總監蒙蔽。兩個虧損點的問題
缺乏總結能力。不會把失敗轉成成功。需要固執的人—“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其實是只有理性的人才能生存。
老總需要多有涵養,才能讓下屬肯說話?
如果下屬那么肯說話了,有能力了,還愿意留在企業么?
不能夠累計創新的,即缺乏制度化和工具化能力的。
多數是無制度 。
少數 ,制度把企業管死了。不是支持而是束縛。
把持:一個財務經理,自己很好學。但學習的東西都不會分享。團隊永遠無法成長。企業最后被收購。
沮喪的商人在工作中
以O2O的導入為例
沒人。占50%原因
沒有技術的人
沒有企劃的人
為什么需要企劃的人呢?因為營銷方案需要落地。
無法克服障礙:
思想障礙:
先拉會員。拉了10多萬。但是找不到留住會員的辦法。熄火了。
先要賣東西。但并沒有想出來怎么賣。結果賣不出東西,也熄火了。
其實:第一目標是導流。
會學習的例子。
技術障礙
分清探索與應用。練兵與打仗。
組織障礙
新零售為啥做不起來?
合作障礙
做錯了后,會總結嗎?能夠找到原因嗎?
懂,可以找原因。不懂,怎么找呢?
專業的人。(1)拿回扣的。(2)跟某一方關系好的。(3)自己特殊的。
情緒化的。不高興的事可能會發火。直接對帶來信息的人發火。而不是去找原因。
保持的能力
沒人怎么辦
三招
招人:招得著嗎?成本有多高?
培養。學習的成本有多高?要培養人嗎?有苗子嗎?
如果能夠有一個企劃經理,養得起嗎?
如果有一個技術人員,養得起嗎?招得來嗎?
縣城里邊不容易。離地級市有多遠?能搬家嗎?成本有多高?
外包。外包的成本有多高?
一個地級市一個人,養得起不?
人力資源和市場規模的角度看,地級市大約是今后的最小獨立生存 規模。
有客戶說:今年我們不來開會了,因為開會的內容,落不了地。
資本人力化,帶來制度性的公司
營銷軟件化帶來資本人力化。向人員的投入。如果連續兩年不學習,一定就廢掉了。
資本人力化,員工是公司的事業平臺。哪怕不是 法律上的股東,也是實質性的股東。因為資產在那里。
既然資本就是人力,如何釋放出人的活力就是第一問題。
執行的企業,講究職位
人治的公司,講究聽老板的。
無法整合下屬創造力的公司
發揮每個人創造性的制度
平臺就要有公約。必須是制度型的
思想壁壘如何克服
你不知道的,不會 聯系起來,視若無睹。你認為 知道做不成的,未必做不成。
沒有經驗的人,不會干事。有經驗的人,會被經驗禁錮?
教會下屬去做能成的事情。
知道的:你知道的,未必真知道
嚴密的思維與自我批判。我們自問,我們的經驗是被正確總結了嗎?我們究竟知道為什么了嗎?在原來認為失敗的地方問一問,原因還有別的不?有其他可能性嗎?
他人的批判。把自己困惑說出來,向他人請教。你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把理由說出來,讓下屬反駁。
你不知道的:永遠有你不知道的。
開放的心態
理論的作用,是許許多多人對經驗的總結,是破除被錯誤總結的經驗。
共同的經驗,共同的思考,理論的高度(前車之鑒),但仍然可能是錯的,因此,永遠要在內部培養反對派。
企業因為要鼓勵反對,所以思想沒大小,行動有層級。層級是例外。
合成圖像的手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