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歡用白術這味藥,不知道理解得好不好,老楊分享點知識,大家看看有沒有用處:
白術的作用,我們看古典藥書怎么記載:
《神農本草經》白術,氣味甘溫,無毒,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名醫別錄》白術,主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白術的作4大用,根據最早的“中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總結一下:
1、甘溫,解表風寒濕痹、瘡瘍;2、表證中風、消痰水風水溢飲、風眩頭痛;3、除心下痞滿、健胃消食、嘔吐下利;3、生津除熱;
生白術和炒白術的區別:
生白術燥濕化痰相對偏寒,更利于健胃生津液,
炒白術燥濕化痰相對偏熱,更利于溫寒燥水濕,
白術和蒼術比較,
生白術相對偏涼;
蒼術相對較大熱;
炒白術介于生白術和蒼術之間。
蒼術偏熱,不生津液,偏于燥濕、偏于表之濕痹、里之寒飲,久用容易上火。
經方用藥治病,原則上都用生藥,經方用生白術,不用炒白術和蒼術。
生白術利水化痰從小便走,效果有多好,我從里位和表位的痰飲病的角度,用張仲景的經方給大家解析:
在里位的痰飲病,張仲景的《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主要是治療在里位的痰飲病的,用生白術配合茯苓,利水化痰從小便走,同時用生白術能顧護胃氣生津液,防止利水過度傷津液;真武湯是治療陽氣不足的水氣痰飲上沖的方證,方里用白術,也是這個意思,時方中醫叫作健脾;
在表位的痰飲,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白術附子湯,主要是治療在表位陽氣不足的濕痹,就是表位關節痹痛、腫脹,白術能消腫除濕治療濕痹,不信?你看白術附子湯方后注原文,“......初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耳。”,這句話的意思再簡單不過,吃這個方子,附子量大,容易“中毒”,出現頭暈、頭眩等中毒表現,其實你別怪,這是用藥中病的表現,我不主張大家這樣用,有中毒的危險呀,只是仲景原文這樣說的,意思是附子白術一起走表,消水逐痰祛濕痹。
防己黃芪湯里用白術,治療外表的風水水腫,則更能體現除濕化痰的作用,白術是不是像個“瞎子”?走表走里全看如何配伍,配走表的藥就走表,時方中醫叫作“引經藥”。
這篇小文,對大家有用處嗎?覺得好的朋友多多評論,切磋交流才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