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許多用戶每天要摸他們的手機數十次。手機已成為日常用品。這是在警告我們經常把手機貼在耳邊,就相當于把臉貼在細菌投擲區嗎?
以細菌等為主題來營造災難性的氣氛是何等容易。人們對細菌及其傳播,實際上所知甚少。就好像人們只要一聯想到布滿細菌的馬桶座圈就會反胃,只不過,這個假想毫無疑問只是人們頭腦中的幻象,并不是客觀事實。
細菌?少到近乎不存在
馬桶座圈被特意設計成這樣,她對于細菌,就如同沙漠對那些快要渴死的人一般沒有吸引力:光滑的表面既不方便細菌逗留,也無法提供養分;而且防水的材質幾乎無法存留水分,干燥的環境不利于細菌生存。
誠然,還是會有一小部分細菌流浪至此,據我們家庭微生物學家估計,馬桶座圈上的細菌濃度大約是每平方厘米100 個的樣子。這個數字在專家看來,細菌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即便將這個數字乘以 10,都不足以讓人皺起眉頭:每平方厘米約有 1000 個細菌,遠遠低于我們腋下的細菌數量 。
為了確切地了解手機屏幕上的細菌狀況,我們在富特旺根應用科技大學(HFU)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我們從學生和教職員工向我們提供的總共 60 部智能手機中獲取了所謂的接觸樣本,在此過程中,我們把手機表面蓋在凸起的培養皿上。研究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手機輻射可以殺菌嗎?
結果是,我們在每平方厘米的手機表面上只能找到平均1.37 個細菌!基于我們的認識,細菌總是彼此尋覓、結伴而行,對手機上孤零零的細菌我們心底不禁要生出一股同情。
更妙的是:用含有酒精的拭鏡布擦拭后,微生物數量還會銳減為原先的 1%。
在醫院環境中進行的另一項類似研究顯示,老式手機上的細菌幾乎是現代智能手機的 10 倍之多。原因很明顯:與智能手機的鏡面光滑表面相比,凸起的按鍵更便于細菌著床。這對于所有長期以來一直想把老式手機換成智能手機的人來說,又多了一個理由。
2017 年 12 月,意大利的同事印證了我們的研究結果。他們檢測了 100 部手機,發現手機表面每平方厘米的細菌平均數量在 0.4 個到 1.21 個之間。手機顯示屏光滑、干燥,盡管經常被握在手里,但也經常被擦拭;在這里細菌繁殖的機會很小。
此外,他們進一步地研究顯示,手機發出的輻射也可能會影響手機表面的細菌密度。
所謂的移動電話吸收輻射率,即 SAR 值,就是一部手機的終端電磁輻射的衡量標準。該值顯示在撥打電話時,人的頭部對產生的電磁場的吸收程度。SAR 值越高,終端輻射的熱效應就越高,意味著手機機身和打電話者的頭部吸收的電磁輻射量就越高。不同品牌型號的手機 SAR 值也有明顯差異。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輻射是否會影響手機用戶的健康狀況。
因此,只有 SAR 值不超過 0.6 瓦特 / 千克的手機才能獲得“ 藍天使”環保認證的標簽。 但是顯然有一個理由支持 SAR 值高的手機:意大利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在那些輻射較高的手機表面上,細菌的數量明顯更少。
解密手機菌群
另外,這項測試的結果也可以看作手機輻射有害健康的間接證據:既然我們無孔不入的頑強室友在此繳械投降,可以想見這種輻射能對我們產生什么影響?
在我們的研究中,可以檢測到 10 個不同種屬和 10 個不同種類的細菌,主要是典型的皮膚細菌和黏膜細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但也有糞便細菌(大腸桿菌)。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智能手機菌群的主要來源是以下幾種:
— 皮膚(通過接觸手部和臉部皮膚);
— 黏膜(通話時);
— 糞便(沒有洗手);
— 外界環境(空氣和地面的灰塵)。
我們發現的 10 個物種細菌中有 5 個可能是有潛在危險的菌種。但是因為總體濃度非常低,因此幾乎不能構成什么危害。
本文節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占領你的身體:微生物是“好舍友”還是“壞鄰居”》,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