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關于5G的新聞引起了一陣小討論,通用汽車宣布與外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達成合作,將從2024車型年開始,為通用汽車配備5G蜂窩網絡。
一些人說通用的速度有點慢,2024車型年才5G上車,即便按照生產順序可能在2023年就可以看到實車,可對比自主品牌還是落后了好幾年,畢竟從去年開始已經有多家自主車企宣布5G技術上車了。
那么,2024車型年上車5G真的算慢嗎?要我看或許不僅不慢,甚至還早了一點。5G的真正有效應用,以及其對于汽車的賦能或許都不會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快。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我國電信、我國移動、我國聯通、我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這一年也被認為是5G元年,然而截止到今年三年過去,老實說從日常的角度看大家感受到了5G為生活帶來的顯著變化嗎?
岳云鵬唱著5環比4環多一環,比4G多1G的5G,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雖然會很直接的感受到5G是4G的升級,是更為先進的通信技術。但是這種簡單的稱謂,其實也掩蓋了5G的技術復雜度,模糊了我們對她適用邊界的準確認知。
5G來了,但體驗還沒來
從技術角度講,5G可以提升通信網絡接入速度且降低接入延遲,比4G更快是事實,取代4G也是必然的,4G催化了視頻網站、在線教育,淘汰了平面紙媒、有線電視,5G必然也會帶來新的場景應用和變革。
但這并不代表5G在目前的實際應用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首先僅在基站建設方面5G能夠實現覆蓋就是個大問題,這是因為5G基站的建設成本、技術難度都要比4G高,然而覆蓋面卻比4G小。
國內一個4G基站的覆蓋范圍在1-3公里左右,但因為5G的頻點太高,信號穿透力差,一個5G基站的覆蓋范圍卻只有300米左右,也就是說實現同等范圍的覆蓋率,一個4G基站的覆蓋區域起碼要建設4-5個5G基站。
同時,一個5G基站不僅在建設成本上是4G基站的5倍左右,5G的功耗也是4G的3-4倍左右,對基站后期的維護耗費同樣更大。也就是說,達到想要達到和4G同等的覆蓋率,5G基站在建設、維護成本上都要有極其大大的增加。
而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數據,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 SA(獨立組網)網絡,累計開通5G基站96.1萬個,占全球5G基站總數的70%。
雖然對比國外來看,國內5G基站建設成績可謂非常矚目,但是從覆蓋率的角度看,我們對比一下國內4G基站數量,就會發現目前的5G基站建設依舊還是杯水車薪。
因為目前國內4G基站在550萬左右,5G想要實現同樣的覆蓋率,以1:4算,基站建設數量起碼要在2400萬個以上,幾乎是天文數字。從另一個數據來看,截止到去年國內三家基礎電信企業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10.97億戶,也就是有網絡需求的人數才不到11億,對比需要的5G基站總數,平攤下來基本上不到50個人一個基站,再在考慮到5G建設成本在50萬以上,這個數字太恐怖了。
但是5G基站建設的不足,其結果就是造成基站負載,線路擁擠,也就是雖然5G網速快,但分配到個人就被稀釋了,就會導致實際體驗5G在日常絕大多數場景下與4G并無明顯差異。就像小編日常用著一部5G手機,雖然5G一直開著,可實際上絕大多數時候上網速率與4G環境并無明顯不同。
5G對汽車賦能是肯定的,但實現還早
而即便在一些特定場景應用,5G的應用目前也非常有限,某種程度上這像是一個技術先來了,但體驗還沒到,實際應用需求或場景也沒找到的狀態。
目前5G對于其他場景的應用提及最多的可能也就是智能汽車了,只不過5G對汽車的賦能雖然是肯定的,但現階段5G能帶來的好處,對于智能汽車來說依舊也還是期貨。
就像之于輔助駕駛,5G傳輸時延為0.005秒,而人對駕駛情況處理的反應時間為0.2-0.4秒,擁有更快反應的5G通信顯然比人類駕駛員更適合應對緊急情況,擁有5G-V2X 的智能汽車顯然可以實現了駕駛員“解放雙手’’解放雙眼”的目標。
但問題在于,能保證車輛使用范圍內5G的完全覆蓋嗎?輔助駕駛的核心在于全時可控,一旦出現5G基站負載,線路擁擠,此時是否會比有人駕駛更危險,所以對于現階段輔助駕駛系統來說,數據本地采集計算本地處理策略依舊將是長期路線。
同樣的,如果不能保證車輛使用范圍5G全覆蓋,那么很多基于5G技術應用的數字座艙功能也就無法實現,而現階段5G上車,無非也就是讓用戶在部分情況下刷視頻的速度更快一些,
當然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5G對汽車影響最大的還是基于V2X的智能駕駛場景,現階段包括江蘇五峰山智慧高速、杭紹勇智慧高速等建設,其間鋪設的大量5G-V2X 設備也都是對5G賦能智能汽車的場景準備,只是這個步伐可能會來的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快。
此前國家政策,明確將在2025年L2級和L3級新車要達到50%,到2030年L2級和L3級新車要超過70%。同時,2025年,C-V2X終端(C-V2X就是基于蜂窩技術的車聯網通信,而當下最先進的就是 5G)的新車裝配率將達到50%,2030年基本普及。
而從這個終端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來看,5G在汽車上真正發揮作用,時間的確也還需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