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包裝環保使用以及后續處理是不是“綠色”?能不能對標環保要求進一步做好回收再利用?帶著這些問題,今年暑假,上海政法學院紀錄片學院和語言文化學院的學生們組成調研組,分赴快遞公司、高校快遞站、社區回收站、驛站、電商企業等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改善現有回收模式“散、亂、雜”的現狀等多條建議。
圖片來源:東方IC
包裝回收需要細化
早在今年6月,紀錄片學院關于開展快遞包裝環保使用以及后續處理社會調查的課題,就獲得了立項。石徑同學率先來到學院快遞收發站,了解高校對快遞包裝的回收情況。恰逢“6·18”購物節,快遞站成為了學校最忙碌的地方,快遞柜已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量,地上堆滿了快遞,猶如一座座小山丘,同學們也絡繹不絕來取快遞。石徑看到,很大一部分同學會就地拆快遞,然后將快遞包裝放到快遞站設立的回收垃圾桶。只是拆下的快遞包裝早已填滿了垃圾桶,周圍地上一圈全是快遞包裝垃圾。而所謂的回收垃圾桶,里面也并非都是可回收的快遞包裝,塑料袋、白色泡沫填充物等不可回收垃圾皆混入其中。石徑同學認為,“這樣的回收需要細化,比如多放幾個垃圾桶,有的放可回收快遞包裝,有的放不可回收垃圾。”
小陳同學在楊浦區五角場鎮平安佳苑小區察看情況,這里是她熟悉的居住地,每當大型購物節來臨,可回收垃圾桶及其附近時常堆滿了紙箱。保潔人員說,紙板箱、泡沫箱都可回收變賣,但是塑料袋屬于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堆放垃圾站一角,后調往收購站,或可投往“小黃箱”。“小黃箱”是市政府的實事項目,她可回收部分紙類、金屬、塑料和織物,并給予相應資金“回饋”。但塑料制品的回收價格上備注了“有污漬的不收”“需要撕掉膠帶等雜物”,可見將有大量快遞包裝與將不能回收再利用。廢棄的塑料包裝將焚燒或者填埋處理,“這不但浪費資源,還會污染環境”,小陳同學表示,應該改進。
“暴力”分揀現象減少
張俞奕辰同學前往一家菜鳥驛站,發現也有類似的回收箱。部分市民在驛站取完快遞后直接拆盒,隨后將基本完好的快遞盒投入回收箱中。菜鳥驛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快遞回收箱對快遞包裝加以分類回收并二次利用,打造了綠色快遞的“微循環”。尤其是在大型購物節后的快遞高峰期,通過快遞回收箱,每天能回收近百個快遞盒,這樣也能滿足一部分居民寄遞時的快遞盒需求。對于回收來的快遞盒、泡沫板、塑料袋,外包裝袋等比較完好的,他們在清除掉上面的運單和個人信息后,會折疊整理放置好,方便二次利用。對無法再利用的包裝廢棄物,達到一定數量后,將通過與相關部門合作,實現統一無害化處理。
暑期社會調查小組還到中通快遞公司青浦總部調研,在轉運中心二層,有一整套全自動智能分揀設備,上下兩條正在運轉的傳輸帶,正有秩序地傳輸著快遞盒,一側整齊擺放著藍色環保轉運袋。有30多名穿著制服的工人在接收、搬運袋子。轉運中心經理王磊說,上方的傳輸帶上的快遞包裹,在經過對應的激光掃描后,將自動落到對應配送地區的轉運袋里,當轉運袋滿了之后,分揀人員將袋子推人下面那條傳輸帶,她將被運送至轉運車中,送往不同地點。這樣的設備節省了不少人力,“暴力”分揀的現象也減少了許多。
技術推進深度融合
前兩天,幾路調查人馬碰頭后,對所了解的情況進行了匯總分析,大家七嘴八舌亮出了自己的建言: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在技術方面推進“互聯網+”與物流領域的深度融合,構建一種閉環回收模式,將政府、行業協會、包裝生產商、電商平臺、快遞企業以及消費者等參與主體緊密銜接,搭建多方企業互利共贏的物流生態圈;設計全面覆蓋的包裝循環路徑,實現線上交易和線下回收的深入聯通,以智能物流技術和實時信息監管改善現有回收模式“散、亂、雜”的現狀;支持研發更經濟、實惠的綠色環保包裝材料,樹立更高標準的環保包裝規格;加強對廠商生產、快遞公司環保使用、垃圾站環保處理的監督等。
同學們正在抓緊時間撰寫專題調查報告,力爭交出一份高質量的“暑假作業”。
新民晚報實習生 陳函冰 新民晚報發文人 江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