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小姐姐的求助帖 發了一個仿元青花魚藻紋的杯子讓分辨是否手繪
里面有一張近距離的圖片我放大一看青花的部分都有斷點空洞 妥妥的貼花瓷
低端的瓷器市場化工料 貼花冒充手繪充斥其中 你以為你們真的撿到了便宜么
青花瓷是以氧化鈷為顏料在胎體釉下繪制 由于產地不一樣燒制后呈色也不一樣
此外加上胎 釉 燒成氣氛等因素一色的青花料會呈現千變萬化的不同
氧化鈷是一種伴生礦 很多其她礦物質無法與氧化鈷分離造成對呈色的影響
不同時期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都不一樣各有特色 這個留以后開專題細講
從元代開始天然的青料就一直在使用因為市場的需求呈色不同而不斷的變化
從元青花的濃艷偏紫的色調到到成化青花的淡雅
這一時期因為官窯體系的管控陶瓷的發展達到了高峰國內市場趨于成熟
隨著海外通商的盛行 純凈的碧藍色調成為歐洲各國所好
國內一般使用浙料和石子青 根本原因還是成本較低另外浙料的發色更符合本土文化的要求
而高端的珠明料大多用于官窯器及出口瓷器上 因此進口的青料在清以后就很少單獨使用
一直作為調色劑和其他青料調配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人民 光明 紅旗這三家以青花瓷為主的國有瓷廠倒閉 青花瓷出口基本停止 市場上也就沒有了進口青料
我國制瓷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國外也在沉迷于陶瓷的制作 清末歐洲人就發明了經過工業提純的化學鈷料通過一些化學手段把天藍青料經過提純清除了一些干擾發色的其他金屬物質
因為氧化鈷純度較高形成了一種新的色調看起來鮮艷活潑偏翠色 被我們稱為洋藍
這類青料呈色統一穩定適合工業化生產 因為經過提純顆粒較小方便繪畫也為后面的花紙轉印提供了基礎
這種青料在清末民初由日本傳入我國 當時我國成為日本廉價產品的主要市場 據景德鎮文史資料介紹二三十年代如金水(洋金)、青花貼花紙之類的瓷用化工產品 日本產品占壟斷地位
因為這類青料的發色大大優于低檔浙料和土料晦暗的呈色成本又不高很快就成為國內中低端青花瓷的主色調
隨著十大瓷廠解體景德鎮開始盛行的仿古風 康乾時期及明早期的青花裝飾風格被大眾所喜愛 但國產的青花料無法產生那種鮮艷的色調只能利用化學顏料來調整。
總的來說化學顏料摻入天然青料中除了色調以外與天然顏料基本沒有差別 只是添加化學顏料的青料呈色色調也與古代各個時期的流行色調有較大的差距
雖然說這種化學料在轉印花紙上用得比較多但一些低端的瓷器上也會用到
至于怎么去分辨在我看來還是要更多去了解各時期呈色特點多看多上手
再就是少聽故事吧 畢竟沒點功力想分辨這些挺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