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現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元歷法,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年有12個月,但每個月的天數不盡相同。除了2月份特殊,其他11個月份要么是30天,稱作小月,要么是31天,稱作大月。
具體規律是:
平年:1月31天,2月28天,3月31天,4月30天,5月31天,6月30天,7月31天,8月31天,9月30天,10月31天,11月30天,12月31天。
閏年:1月31天,2月29天,3月31天,4月30天,5月31天,6月30天,7月31天,8月31天,9月30天,10月31天,11月30天,12月31天。
其中,大月有7個,分別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口訣是:一三五七八十臘,31天永不差。)
小月有4個,分別是:4月,6月,9月,11月。
2月最特殊:平年的2月是28天,閏年的2月是29天。
不難看出,大小月的排布,雜亂無章,毫無規則可言,這到底是是為什么呢?
問題一:為什么要設置大月和小月?
問題二:2月的天數為什么比其他月份少?
問題三:誰是大月,誰是小月,是根據什么規則選擇的?
要回答上述問題,還要從一個真實而狗血的歷史故事講起。請扶好眼鏡,以防跌破。
公元前46年,凱撒大帝在羅馬建立了獨裁統治,隨即依照天文學家索西琴的建議,以古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重新編制歷法,命名為儒略歷。(注:凱撒大帝全名為Gaius Julius Caesar,譯作: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又譯作:蓋厄斯·儒略·凱撒,“儒略歷”由此而來。)
太陽歷是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的歷法,反映的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一個回歸年是365.24天,如果平均分給12個月,每個月應該是30.437天。
但是,無論是年還是月,在實際應用中都不可能采用小數,只能用整數代替,并用置閏的方式去平衡,具體說來就是“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平年設365天,閏年設366天。
【(365×3+366×1)÷4=365.25≈365.24】
年的問題解決了,還得解決月的問題。無論是平年的365天,還是閏年的366天,除以12個月,都是無法整除的,所以只能用大小月加和的方式,使12個月的總天數是365天或366天即可。那么,具體怎么分配呢?
當時是這么規定的:單數月均取為大月,即31天,雙數月均為小月,即30天。但如此一來,一年就是366天(31×6+30×6=366),符合閏年的天數,但不符合平年的天數。所以,閏年的時候完全遵循這個“單大偶小”的規律,平年的時候則把2月減去一天,變為了29天。
至于平年被減去一天的月份為什么非得是二月,而不是二月三月四月,那是因為在古羅馬時代每年統一在二月處決犯人,這種不吉利的月份自然是天數越少越好的。
至此,大月和小月的規律性還是很強的——單數月都是大月,雙數月都是小月,唯一的例外是平年的2月,非常容易記憶。
但是,凱撒大帝死后,他的繼任者奧古斯都(屋大維)皇帝卻因為自己的生日是在8月,便從2月中再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為大月,即31天,享有與7月一樣的待遇(7月是凱撒的生日所在月)。
為了協調,又不得不同時把8月以后的大、 小月全都反了過來,于是9月、11月變成了30天,而10月、12月則變成了31天。這一設定,影響至今。
另外,七月的英文July源自凱撒的名字Julius,八月的英文August源自奧古斯都的名字Augustus,也跟這兩個人息息相關。
綜上,三個問題全部明晰了。
第一,之所以設置大月和小月,是為了讓12個月的天數總和正好等于365或366,如果每個月天數一樣,是無法實現的。
第三,2月的天數之所以比其他月都少,是因為2月是羅馬的處決月,不吉利。
第三,大月和小月的分布之所以雜亂無章,都怪奧古斯都皇帝搞特權主義,把原本有規律的大小月分布弄成了無規律。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