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語亦是內涵深厚、外延廣博。母語非中文者學習漢語時常會有諸多困擾和疑惑,不諳中文之道的人難免容易在與精通漢話之人的交談中會錯其意或鬧出笑話,故而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初通漢語的外國人參加中國一對年輕夫婦的婚禮。他很有禮貌且發自內心地贊美新娘漂亮,而站在一旁的新郎卻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一臉不解的他以為新郎認為自己說得不明確,就用生硬的中國話回答:“新娘的五官都很漂亮啊!”盡管其所言的確是大實話,卻莫名惹人發笑。他殊不知漢語中“哪里”二字疊用并非充當疑問代詞之效,而是表達自謙之意,作為向他人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加以夸獎、贊揚時的回應。當收到來自別人的夸贊時,我們為了表現得謙遜有禮、含蓄低調,常會說“哪里哪里,您真是謬贊了!”但我們的內心卻未必一定是這樣想的。倘若對于一直以來自我感覺都比較良好之人來說,他們也許心里正暗暗偷著樂,巴不得對方莫停美言、再多夸自己幾句呢。說到這里,我不禁想到日語中有「建前と本音」一說,其翻譯過來,意思就是“場面話、原則話和真心話、肺腑言”,倒是覺得此說法和我們的某些交際用語頗為相似。正如,每當有鄰里親朋當著父母的面夸我們聰明伶俐、聽話懂事之時,父母總會客套地說上一句“哪里哪里,這小孩調皮著呢,腦瓜子還不靈活,在家一點兒也不乖,出門才裝得像模像樣的……”然而,事實真如所言那樣嗎?父母在聽到別人夸獎自己的子女時難道真的沒有半點兒暗爽自喜?難道孩子真如自己在人前所說的那般盡是缺點、一無是處?顯然不見得,除非孩子可能不是親生的,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句玩笑話。
“我一邊在山中的小徑上行走,一邊這樣想。用巧智必樹敵,用情深必被情所淹,意氣用事必陷入絕境。總之,在人世間不容易生存。”這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在《草枕》一書中寫下的一段話。恰如這番話所言,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若按心底的真實想法生活,大概會撞得頭破血流。于是,因稱之為生活智慧的“場面話、原則話”便登場了。換言之,這是一種無論是固執、理論還是人情都會恰如其分地藏在心中的智慧。說幾分真心話,是否說真心話,是我們在表達之前要仔細考慮的關鍵,也是體現我們待人接物、處人遇事睿智與否的一個方面。
不可否認,我們的語言文化里也有場面話,往往就是那些我們拿到臺面上說的漂亮話。“哪里哪里”便是其中之一。最普通不過的“哪里”二字實則隱含著諸多處世哲學,若不細細品味深究,便錯失了一個打磨語言的良機。有時,我們其實未必不想承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還算優秀,只是礙于面子,礙于要學著為人低調且中庸,所以才不敢大大方方接受別人的夸贊,覺得一旦張揚的話,極易惹人厭惡,生怕自己一肯定別人對我們的夸獎,就會讓對方覺得我們厚顏無恥、自戀自滿。久而久之,便對我們敬而遠之、不相往來。因而,我們選擇習慣性地秉承著“禮多人不怪”的固著想法,簡單地認為只要自己放低姿態、足夠謙虛,就能不讓別人對我們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在與人交往中就可游刃有余,人際關系也就理所當然地能和諧而美滿。可不曾想,場面話說多了,世故圓滑便在無形中于我們的性格里逐漸養成,再想說一回真心話,便恐難說得實在、自然且“漂亮”。
“哪里”一詞看似是在詢問何處,但在不同語境當中就會被賦予不同含義,不得不感嘆語言文化的奇妙,語言的魅力與智慧至此已可見一斑。
猶記在新生籃球賽上,學校每個系都像往年一樣組建了一支頗為養眼的啦啦隊,為賽場上揮灑汗水的球員們加油吶喊。圍觀在一旁的看客總有人會發起議論,“我覺得那個女生蠻好看的。”“啥?哪里好看了……”在這種情境下,他們對話中的“哪里”一詞的意味又不同于之前所說的自謙語的含義了,此處的“哪里”具有一層反問的否定義,具有幾分論辯潛能。我們不妨再舉一例:有人抱怨差事難辦人難做,搖頭嘆氣地說道:“唉,你哪里會知道我的辛苦?”我們可以將這句話轉化成另一種說法,于是就變成了“你怎會知曉我的辛苦?”言下之意便是你根本不懂我的苦衷,你不能夠體會我的難處。我們不直接在會話中說“不”這個字,而用“哪里”加以替代,從而避免了毫不留情地否定別人的尷尬,這可謂是又一種智慧。對于“哪里”類反問句,聽話人接收信息時要注意說話人的語氣語調、表情等,以免領會錯他人語意。
“哪里”二字寫起來并不復雜,但說法卻有不止一種。平常無奇的兩個字可以從言語層面隱射出些許為人之道,承載著令人想要深入研學一番的吸引力。日常交流中,無論我們說話婉轉還是直接,都只是語言的特點之一。潛藏在言語中的智慧豐厚非常,中文尤是如此。欲辨其中真義,還需多讀書,多親身體驗、留心觀察,才能在諧妙的語言世界里覓得一絲大智慧。
文字有聲,言語有意,待你親近、愿你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