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防務部門制定的2022年度預算書正式公布,高達4717億新臺幣的防務預算總額創(chuàng)下歷年新高,備受關注。但今天我們的重點不是臺灣的防務預算,而是預算書中透露的另外一個重要信息。預算書中顯示,臺軍2022年的總員額將近19萬人,其中90%是軍官、士官和士兵,大約有17萬人。按照臺媒的說法,臺軍合理的官士兵比例往往是1:2:2,此前一度調整為1:2.4:2。但從預算書披露的數(shù)據(jù)來看,軍官36232人、士官89706人、士兵44127人。顯然,無論按照哪一種算法,臺軍士兵的人數(shù)都過少,存在比例失衡的問題。
對于預算書披露的問題,臺軍官員解釋說,臺當局在實行了募兵制以后,軍隊招募到的士兵不多,軍事訓練役又只有4個月,所以一般這些士兵時間一到就走,有的人寧可賠錢違約,也不愿意當士兵。為了能夠讓志愿役的士兵留下,臺軍會把表現(xiàn)良好的上升為士官,增加待遇,所以士官人數(shù)會很多。另外,這些志愿役士兵其實大多想去輕松的單位,或者去一些特戰(zhàn)部隊,雖然訓練嚴格,但是名氣比較大。相比之下,陸軍戰(zhàn)斗隊的苦差事就很難招到人。所以在臺軍內(nèi)部,大多數(shù)人寧可去干拿掃把的輕松活,也不愿意去打仗。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其實臺灣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愿意去打仗。如果島內(nèi)部分年輕人真的有口頭上叫囂的那份“豪言壯志”,臺軍也不至于在待遇很好的情況下,還招募不到人。畢竟在5年前,臺軍的志愿役二等兵,也就是最低層級的士兵,在不加上各項補助的情況下,每個月都可以領3萬多新臺幣的薪資。
既然連臺灣年輕人自己都不愿意去打仗,那民進黨當局“以武拒統(tǒng)”的想法還能行得通嗎?顯然不可能。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當局仍然在向美國購買武器,希望依靠這種方法增強臺軍的戰(zhàn)斗力。在總額為4717億新臺幣的防務預算中,就有3547億是用來購買軍事武器的。其中購買美國的陸基“魚叉”導彈系統(tǒng)就占了800多億,要知道,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做了這么多年導彈,都還沒有接到過這么大筆的訂單,結果蔡英文大手一揮,就決定向美國采購100套“魚叉”導彈。這立刻引起了島內(nèi)人士的質疑,民進黨斥巨資向美國購買的武器裝備,真的符合臺灣的需要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臺灣向美國采購的武器中,有不少都是美軍淘汰的落后裝備。就拿“佩里”級護衛(wèi)艦來說,美軍曾在8月的一次演習,把其中的“英格拉姆”號當做艦靶擊沉。但是就在4年前,也就是2017年,臺軍才剛剛花了56億新臺幣,從美國手里買了兩艘情況差不多的“佩里”級護衛(wèi)艦。所以不客氣地說,民進黨當局不過是從美國那買來一堆“軍事垃圾”。
目前來說,兩岸的軍事實力差距已經(jīng)越來越大,這不是靠蔡當局購買一點武器裝備就能扭轉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曾在采訪時也說,兩岸現(xiàn)狀已經(jīng)維持不了多久了。尤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外界都說臺海兵兇戰(zhàn)危,只有臺灣若無其事,好像沒什么關系。但無論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還是當初從越南跑掉,都是說撤就撤,說走就走,一點準備都沒有。現(xiàn)在的臺海局勢也一樣,你怎么知道臺灣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仔細分析臺灣的處境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洪秀柱所言非虛,在經(jīng)歷了美國拋棄阿富汗盟友這件事以后,蔡英文自己都知道,美國不可靠。更重要的是,拜登曾在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進行辯護時說,美軍不會為了連自己都不愿意上戰(zhàn)場的阿富汗人去戰(zhàn)斗。巧合的是,臺灣現(xiàn)在也有同樣的問題,臺灣人也不愿意自己去打仗,軍中士氣低迷,臺軍頻曝丑聞,日常演習演訓中各類裝備出包、烏龍事件時有發(fā)生,臺軍士兵似乎是準備“躺平”了。臺軍自己都如此,那么一旦臺海沖突發(fā)生,美軍自然也不會替臺灣人去戰(zhàn)斗。
美國靠不住,自己又能力不夠,民進黨當局還敢在兩岸問題上“玩火”,按照這種形勢發(fā)展下去,到時候蔡當局怕是只能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