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進入農歷十二月,民間俗稱“臘月”,臘八飄香,年味漸濃,農歷己亥豬年的腳步也越來越近。天文專家表示,同即將過去的農歷戊戌狗年一樣,農歷己亥豬年也是一個平年,共有354天。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教育專家趙之珩介紹說,農歷戊戌狗年從2018年2月16日開始,到2019年2月4日結束,共354天。即將到來的農歷己亥豬年從2019年2月5日開始,到2020年1月24日結束,也剛好354天。農歷己亥豬年之后的農歷庚子鼠年因為有一個“閏四月”,這一年共有384天。
趙之珩解釋說,現在世界通用歷法有3種:陽歷、陰歷和陰陽歷。陽歷是按照太陽兩次通過春分點(即兩次“春分”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為1年,叫做“回歸年”,周期為365.2422天,這就是目前世界通用的“公歷”。陽歷的長度是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與陽歷不同的是,陰歷是按照月亮圓缺變化周期安排的,每個月平均為29.5306天,1年12個月,有354.3672天,比陽歷的年少11天左右。
為了協調陽歷與陰歷之間的天數,于是產生了陰陽歷,即現行的農歷,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歷閏年因為多了個閏月,因此一年有383天至385天,而農歷平年一般有353天至355天。
趙之珩表示,即將到來的農歷己亥豬年是一個平年,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共有354天。
天文專家特別提醒說,正月初一是農歷生肖年的開始,具體到農歷己亥豬年,在2019年2月5日至2020年1月24日之間出生的小孩都屬豬。
農歷歷法
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咱們老祖宗的一項偉大發明:農歷歷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通過抬頭望明月,他們發現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每隔29天左右就會重復一次(精確地說是29.5306天)。
于是老祖宗們把完全看不見月亮的那一天稱為“朔”,定為第一天(初一),月亮最圓的那一天稱為“望”,正好是第十五天或第十六天。朔→望→朔的一個完整周期就是一個月,有時是29天(月小),有時是30天(月大),12個月稱為一年。
這就是我們最初使用的歷法:陰歷。
但是這個陰歷用著用著就出現問題了。
因為陰歷的一年平均只有354天左右,和地球的公轉周期(365天)相比少了11天,歷法上的一年過完了,四季還沒輪完,十幾年后的7月份就要在瑞雪紛飛中度過。在古代中國的農業社會中,氣候變化直接指導著農事,每年春耕秋收的日子都不一樣,會給老百姓造成極大的不便。
閏月
為了讓歷法跟四季輪回對上節奏,古人決定人為地增加一年的長度,在陰歷的基礎上設置了閏月,也就是多出來了一整個月,形成了新的歷法:農歷。
古代歷法家通過推算,發現19個陰歷年中設置7個閏月,就能很好地彌補陰歷與地球公轉周期的差值,也就是大約每兩三年就會出現一個閏月。其中,閏月出現在哪個月之后,就叫閏幾月。
除了置閏之外,古人們還利用日晷找出了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和最短的一天,根據這兩點將一年進行24等分,得到二十四節氣,也即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每變化15°的日子。二十四節氣最早的記錄出自西漢《淮南子》一書,它直接反映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特征,大大方便了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二十四節氣也直接決定了某一年到底閏不閏月、具體閏哪個月,這個流程叫作“無中置閏”。具體來說,二十四節氣是12節和12氣的統稱,其中的氣指“中氣”:
置閏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今年沒有閏月,我們拿去年舉例:農歷六月之后的那個月(公歷2017年7月23日-8月21日)就完美避開了大暑(公歷7月22日)和處暑(公歷8月23日)這兩個中氣,只包含立秋(公歷8月7日)這一個節氣。所以該月是閏月,月序同六月,被稱為閏六月。
據說2262年會有兩個春節,這也是閏月鬧的:
到時候會不會放兩次假?
是不是可以收兩次壓歲錢?
有點期待的說……
通過上面的科普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農歷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根據朔望月周期來定月份,同時通過設置閏月以使歷年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設置24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兼顧了太陽、地球與月亮的三體關系,在世界古代天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三伏的計算與農歷歷法,不僅僅是一套完整的體系,更體現了我國古代深邃的哲學思想,是上下求索的炎黃子孫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與智慧的化身。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