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耳聞《濤動周期論》這本書,但一個“論”字就讓我對它望而卻步,在看了一篇題目為《人生發財靠康波,到底啥是康波》的文章,就讓我決定要認真看看這本《濤動周期論》。
“人生發財靠康波”這句話正是《濤動周期論》的作者周金濤所講。
沒先在意什么是康波,而在看了本書第一章第一小節的此處就深有感觸。
于是我想到了我家與房的故事
2001年時,鄰居向我家借了幾萬塊錢做運輸生意,隔年生意失敗,鄰居準備賣房還債。那時我們院里的房價不到2000一平,一套不到60平的房,全部費用加起來不到12萬。我媽竟然沒有任何想法,只想著趕緊把錢要回來。
2006年左右,我表姐做服裝生意缺少資金,我媽又慷慨相助,可遇上了08年的金融危機,生意虧得一塌糊涂,最后以賣房還債收場。在2009年,我姐家那套30多平的小房竟然要賣20萬了。
我當時就非常想讓我媽買下那套房,沒有明確的理論依據,就覺得買了可以收租。但她覺得買親戚的房不太好,最重要的是我媽舍不得再拿十幾萬現金給對方,她只想拿回本金。
2015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在建筑公司上班的同學電話,她問我買房嗎?她們公司在某新區有20幾套抵扣工程款的房,那房周圍商業環境不錯,又鄰地鐵。現在公司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以接近于抵扣價出售。
我說先去看看,于是她開著車接上了我,然后找物業拿了鑰匙。因為她也準備買,所以在去之前就挑好了戶型和樓層,因此看房過程非常有效率。
回家之后又遇上我媽這個攔路虎,她說:“家里有房,花那錢干嘛。”
當時也是自己知識淺薄,對房沒有深入研究,只是感覺不會虧。既然我媽不同意,也就作罷,誰讓她是家里的大總管。
到了2016年的一季度,房價漲了,2015年底之前是4200一平,可一翻年就沖上7000一平,我當時也挺后悔。
事后來看,我媽喜歡現金,厭惡看得見的損失,她只看得見貨幣的數量,卻看不見貨幣的質量在縮水,物價在上漲,貨幣在貶值,資產的價格卻在上漲。
我爸首先掌握不了財政大權,其次直到現在他還認為房價會跌,因為他說:“你看農村的空房子那么多,人越來越少,以后城里的房子也跟農村一樣沒人住。”
我對買房不堅定,也是被我爸這種看似很有理的說法而洗過腦,后來雖感覺他講得不對,但是找不到反駁的依據,說直白點就是書讀少了。
投資先投智
所以在2017年買了一門房產課,我才真正了解了房產的邏輯。我爸只看見農村空了,但看不見人都聚集到城市,而城市的核心區域確是稀缺的。
曾聽別人說,你看從戰場回來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所以槍彈是容易打到胳膊和腿的,而事實的真相卻是通常被打到心臟的人基本就當場斃命。
所以說話要講邏輯,做事要講方法,不能憑表面現象而以為。尤其作為家長,不能隨便給孩子灌輸自以為正確而不正確的觀點。如果你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請教人或查資料。有時候可能最先誤人子弟的不是老師,而是家長。
我家這三次經歷跟書里講的情況基本吻合,雖然踩到了點,但每次都完美地錯過。當一個人的認知配不上野心,也只能當個睜眼瞎。
作者講:“人生財富靠康波。”但我覺得人生發財還得靠知識。
因為多學、多知、多總結,才能識別財富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