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嚴藝文 實習生 陳佳琪
電動自行車因其便捷、省時,受短距離通勤者青睞,然而,電動自行車的交通違法行為不在少數(詳見9月15日A4版)。如何規范電動自行車管理,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記者梳理發現,全國多地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推廣換電設施、規范勸導佩戴頭盔、規劃慢行交通等措施,加強對電動車規范管理。
多地出臺法規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
8月1日,《深圳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試行)》正式施行,對電動自行車的停放、充電、上路騎行等方面作出規定。其中明確,全市電動自行車經市公安交管部門登記后方可上道路行駛。駕駛人須年滿16周歲,隨車攜帶行駛證,不得故意污損、遮擋或者不按照規定安裝號牌或過渡期標識,不得飲酒后駕駛,駕駛最高時速不得超過15公里,不得違反交通信號指示。
對于無牌上路、未佩戴安全頭盔等行為,深圳規定,電動自行車駕駛人或乘坐人未佩戴安全頭盔,將被處200元罰款;在限行或禁行區域、時段駕駛電動自行車,將被扣留車輛并處2000元罰款。
今年5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也新增了佩戴頭盔等安全駕駛的規定。
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自行車的停放、充電有了具體的規范條款。上海禁止電動自行車在建筑物首層門廳、共用走道、樓梯間、樓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及其兩側影響通行的區域、人員密集場所的室內區域停放、充電。深圳明確違反規定在住房、辦公室等室內場所、建筑內的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公共區域充電的,處警告或者200元罰款。
有小區設置換電柜解決充電問題
8月1日,國家應急管理部《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對住宅小區內的電動自行車充電和停放作了禁止性規定。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為了電動自行車停放和充電安全,廣州有社區劃出了專門的停放區域,并設置了換電柜。
在海珠區濱江怡苑門口,3個換電柜各有12個充電倉,方便騎行者更換電池充電。據鐵塔能源有限公司廣州大區總監張嵐介紹,換電產品系統類似于電動車的“充電寶”,將需要充電的電池放入充電倉,再取出同一型號的滿電電池。
“換電柜可以短時間解決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問題,主要面向騎手,后續會向市民推廣。”張嵐表示,換電柜的電池適用于八成左右騎手的電動車,從去年開始在全市推廣,目前共有1200多個換電點,分布天河、越秀、海珠等多個區。
哈啰出行小哈換電業務在廣州海珠、越秀、天河等區域均設有換電點位,其負責人周樹楓認為:“目前換電滲透率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居民用車的滲透率不高。未來行業發展能否加速,關鍵要看新國標的落實和各地對于電動自行車治理的態度,比如充電標準的統一等。”
廣佛正推動非機動車道建設優化
非機動車道設置過少、非機動車路權不足導致電動自行車逆行、闖紅燈等現象常見街頭,因此,多地正推動非機動車道建設和優化工作。
佛山提出擬新建、提升1500公里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專用道,到明年6月底,基本完成總體目標。到今年年底,佛山計劃完成新建、提升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專用道總體目標的40%(600公里),并建成8條示范路。
廣州市交通運輸局正牽頭大力開展非機動車道的改造和優化工作,通過采用優化車行道寬度、完善標志標線、增設隔離設施等舉措,逐步完善廣州市道路慢行系統設置。截至今年8月,廣州市今年已累計完成60公里非機動車道優化改造。
編輯:正龍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