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扒叔
/ 整點電影(id:hizddy)
前幾天,王菲、謝霆鋒同框的新聞,刷爆全網。
在聽說,二人將同臺亮相某晚會后。
粉絲都守在電視前等著發糖。
遺憾的是。
王菲蕞終只參與了錄播,同臺傳聞淪為泡影。
但這場晚會卻沒有因此暗淡失色。
除了菲鋒噱頭外,舞臺上依然別有洞天。
它靠強大的港星陣容,掀起集體懷舊潮,霸占了一整晚的熱搜。
具體來說。
晚會把活躍在八九十年代的港星集體請出山。
成龍、林子祥、鐘鎮濤、譚詠麟、趙雅芝、惠英紅、任達華、陳小春、舒淇.......
每一個名字都如雷貫耳、擲地有聲。
這陣容簡直是80、90后的盛宴。
晚會播完,網友開始集體懷舊:
“妥妥回憶殺”、“幾代人的回憶”、“港圈YYDS”。
扒叔也不禁感嘆:
這些老港星,承包了多少人的青春??!
而且,不得不服的是。
舞臺上的老港星,有不少都年過半百,狀態依然很能打。
從飆高音、勁舞到主持控場,業務能力都甩流量們幾十條街。
他們才是真正的娛樂圈上古大神,明星業務能力天花板。
借這個機會。
今天,扒叔想探討一件事。
為什么,每當老港星集體出動,網友都會自發懷舊?
進一步說,我們懷念的港星情懷,到底是什么?
再進一步說,那個從上世紀80年代到千禧年之間的香港娛樂圈,跟現在有什么不同?
香港娛樂圈的黃金年代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娛樂圈的巔峰期。
也是它向全世界輸出娛樂文化的重要節點。
因為,在那個時代,它已經匹配了得天獨厚的娛樂工業環境。
電影領域。
出現邵氏、嘉禾、新藝城、永盛這樣的電影公司巨頭。
唱片領域。
本土的華星、樂意,加上外來的EMI、華納、新藝寶等唱片公司,構成了競爭激烈、新人輩出的唱片行業。
傳媒領域。
當時,香港已經出現“傳媒五臺山”。
即無線電視臺、亞洲電視臺、佳藝電視臺、香港電臺、商業電臺這5個廣播電視陣地。
選秀領域。
香港小姐、新秀歌唱大賽、以及無線藝員訓練班,成為了無數人的娛樂圈跳板。
左一趙雅芝就是選港姐出道
所以你看。
80-90年代之所以有那么多影響頗深的港星出現。
是香港唱片、電視、電影、傳媒行業共同繁榮的結果。
因為那時候,香港就已經具備從選秀-唱歌-拍戲-宣傳的成熟造星模式。
行業的繁榮,需要人才來支撐。
當時的娛樂公司愿意啟用、花錢捧新人,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曝光。與此同時,港姐、無線藝員班的出現,又給了許多老百姓演戲、唱歌的機會。
年輕人雄心勃勃、娛樂、傳媒公司推波助瀾,不到10年間,不少人在這里出道、走紅、影響至今。
像中秋晚會里的林子祥、鐘鎮濤、趙雅芝、成龍、惠英紅、任達華等,都是80年代紅透半邊天的人物。
那可真是盛產巨星的年代。
港星靠什么紅?
說完大環境。
我們再來聚焦行業里的個體——港星。
那時候,所謂的當紅炸子雞,是什么樣子?
都是個人風格極其突出的超級巨星。
扒叔隨便拿5個人舉例,他們的風格至今都無人超越、獨領風騷。
比如:
林青霞,中性氣質女頂流。
王祖賢,紅顏禍水天花板。
周潤發,永遠的黑幫模板。
梅艷芳,百變女王、努力上進的港女代表。
張國榮,挑戰傳統性別審美的實驗者。
5個人,各有風格。
他們靠著獨特標簽,闖入觀眾心里,一眼難忘。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要說,這些港星的風格難道不是經典角色賦予的嗎?
還真不是。
他們的性格標簽,是先經過自身發掘,再通過影視放大的結果。
是人戲合一的境界。
不信的話,來看張國榮演《霸王別姬》的經歷。
在這之前,導演陳凱歌就看到了他的陰柔,發出了飾演程蝶衣的邀約。
張國榮很懂這部電影對于傳統藝術、性別審美的觸及,以及與個人性格的關聯度,所以毅然決然接拍。
為了把自己的性格帶入角色,并將其無限放大,他有多拼呢?
提前6個月來北京,每天學京劇和普通話。
直到把電影里需要的唱腔和身段,都練得十分熟練,他才站在陳凱歌面前說:“導演,我就是程蝶衣。”
陳凱歌回憶這次經歷:
“這是一個令人汗毛直立的瞬間。這樣的經歷只有這一次?!?/span>
那時候,張顧榮入戲到什么程度?
他在片場抽煙、練走位,都是程蝶衣上身。
甚至把對手戲演員張豐毅嚇到,直說張國榮根本不是在演戲。
試問,這種人戲合一的境界,現在內娛的流量們誰能做得到?
當年,他們為了角色,可是練了一身真本身。
《霸王別姬》上映后,張國榮還在金馬獎,現場跟鞏俐打電話,狂飆京片子,一點都不違和。
扒叔拿張國榮這段經歷舉例,除了要說港星們的自我風格之外,還想說的是他們的努力上進。
別忘了,那個年代,是把電影當黃金的時代。
港星們想大紅大紫,必須在表演上締造驚喜。
要知道,那時候可沒什么粉絲應援、打榜一說,只有靠實力才能真正受歡迎。
而獎項就是對港星蕞大的加持。
在《霸王別姬》拿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后。
張國榮的藝術生涯也到達了巔峰,至今無人超越。
那時候,票房數額、影帝影后獎、女歌手男歌手獎,就是評判一個港星能力和社會地位的標準。
所以,他們可比現在的明星努力多了。
林青霞演東方不敗也是同樣的道理。
徐克拍《刀馬旦》的時候,看到了她眉宇間的英氣,決定邀請她出演《笑傲江湖》里的東方不敗。
當時,金庸不看好,覺得林青霞太美不合適。
但她跟京劇名家、葉派傳人葉少蘭,學習運用三種不同的眼神去情緒,將她自身的英氣發揮到極致。
于是,便有了電影里冷峻、霸氣、瀟灑的東方不敗。
也是因為這個角色的成功,她開始了長達幾年的銀幕反串生涯。
可以說,直到現在,提起80-90年代的港星,林青霞和張國榮都是可能還有的存在。
他們的拼和努力,實現了人戲合一的境界,締造了基本沒有了的影響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老港星的魅力。
港星們有多敢說?!
除了業務能打之外。
當時的香港娛樂圈,還有個特點。
港星們都很敢說。
比如,對于男女感情觀。
林青霞在如日中天的時候,就對女人依附男人的說法嗤之以鼻:
“我不是很渴望男人約會我,寂寞也不是一定要和男人在一起。”
舒淇比她更大膽。
“人悶的時候,就會想找個男人來玩一玩感情。”
當時的港圈女明星,有兩種現象。
一種是林青霞、舒淇這種,女性意識的先鋒發言。
另一種現象,就是把女明星當豪門附屬品。
那個年代,盛傳港星嫁豪門的“神話”。
但嫁豪門哪有那么容易,勝利者少,失敗者多。在豪門神話面前,更多的女星只被當做包養對象而已。
這種新聞,在當下的娛樂圈來說,簡直就是紅燈警告,要付出一秒撤代言的代價。
但當時的港星無所謂,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
比如,袁詠儀與某富豪的桃色事件。
她不僅能面對鏡頭,說出曾被包養的事實,還能從中反思:
“我想,這就是大家所說的貪慕虛榮?!?/span>
女明星們敢說。
男明星們也不甘示弱。
比如,“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
年輕時,什么都敢說。
批張柏芝拍《大塊頭有大智慧》不敬業,鏡頭都開拍了還在打電話買包。
除此之外,還自曝慘遭王家衛換角。
本來還想跟梁朝偉在《春光乍泄》談BL的。
前幾年,有人問他,怎么看待自己的歌手生涯。
他依然直言不諱:
“我從藝30多年,只唱紅過3首歌,《恭喜發財》《忘情水》《華夏人》?!?/span>
這個半開玩笑的回答,充滿了自嘲,讓人啼笑皆非。
但扒叔敢說,放在當下的娛樂圈,沒有一個歌星敢這么說。
這背后體現了港星的自省、清醒和幽默。
其實以上這些話題,還不算什么。
當時的港星們,都是在片場被罵大的。
王晶、杜琪峰都是出了名的暴脾氣,拍戲香煙臟話不離口。
劉德華、梁朝偉、劉嘉玲、張曼玉、張學友.......都被導演問候過八輩祖宗。
扒叔不是倡導拍戲罵人。
扒叔是在懷念,那個年代的香港娛樂圈更加真實、鮮活,它一點都不裝。
明星們可以聊業務,更可以聊情感、家庭、社會議題,而且是掰開揉碎了講。
香港亞視在1989年,辦了檔訪談節目叫《今夜不設防》。
請了黃沾、倪匡、蔡瀾三大才子,與明星聊天說地,誕生了不少經典語錄。
比如,周潤發曾在節目里,十分正經、詳細地聊拍床戲細節。
關之琳在這里,大聊做情婦的經歷。
這些言論,放在當下堪稱“危險發言”。
但在當時,這些都是日常話題。
港星們覺得,這沒什么不能說的。
正是這種暢所欲言,這種敢說,讓香港娛樂圈看起來更有趣、更鮮活。
在當下盛產完美偶像的年代,這種環境早已不復存在。
所以,我們老說懷念8、90年代的香港娛樂圈,也是懷念那時候港星們敢說、并且敢為自己言論負責的態度。
那時候的明星,承認自己人無完人。
而這也是它蕞迷人的地方,明星們都是有欲望、有煙火氣,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為什么懷念港圈?
我們為什么要懷念過去的港圈?
在90年代末,香港電影急速下滑,從此一蹶不振。而數字時代又把傳統唱片行業沖垮。
香港娛樂圈已經無力再捧新人。
TWINS、陳偉霆、鄧紫棋等,算是踩著港圈蕞后一波紅利出道的藝人。
那么,現在港圈的重心是什么呢?
是北上。
每年大量合拍片的情況,就已經預示了當下港星們的處境。
內娛對他們來說,顯得拘禁和陌生。
因為這里的要求,是完美偶像。
不能說錯話、不能做錯事,否則就是退圈警告。
注意,扒叔不是在唱反調。
有嚴標準、高要求肯定是好事。
像吸毒、嫖娼的X簽藝人,扒叔第壹個想讓他退圈,別在這里禍害人。
但對于一些兢兢業業的藝人來說,現在的環境讓他們少了一點人情味。
因為這里,容不下瑕疵。
就拿內娛的采訪來說吧,滿屏全是求生欲,內心真實想法永遠藏在通稿之外。
連普通采訪都這樣。
更別想,讓他們聊男女情感、聊社會議題了。
在大多數時候,娛樂之外的議題對他們來說,就是在微博轉發、排隊形。
那有人要說了,現在內娛的明星們,看重什么呢?
流量。
很諷刺,這是一個流量大于獎項的時代。
甚至是流量逆推獎項的時代。
在清朗行動之前。
流量就意味著代言、片約,可以衡量一個藝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價值。
多諷刺啊。
在那時候的港圈,演技、獎項才是衡量這些的唯一標準。
在流量至上的時代。
明星們嘴里輕輕含著紗布,就叫柔弱。
滴幾滴眼藥水,就叫做淚眼婆娑。
拍戲用摳圖,就叫做對表演有要求。
他們之所以這么做。
是因為他們相信,流量可以改寫娛樂圈的成名法則。
他們欣慰的躺在,流量締造的商業價值里。
而不再專心刻苦的磨煉唱功和演技。
悲哀的是,只要市場依然捧流量,流量為王的鬧劇就永遠不會停歇。
許多年后,內娛流量們,也會年老色衰。而新一波的流量,又會重復他們走過的老路。
但觀眾們懷念的,依然還是那撥在80-90年代聲名鵲起的,演技唱功雙吊打的港星。
因為他們曾經用過硬的實力,留下了永遠不會褪色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