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西安,“西安雨變”正在持續:河流日益豐沛、雨具成為日常、空氣越來越濕潤……
這,與氣候漸變、陜西全域環境治理和雨線北移有關。更深遠的是,西安一只腳邁入“濕潤地區”!“類南方”時代,我們需“重估”西安降雨量,重新發現一個新的西安。
降雨:西安將再下一周雨
大家看到這篇文章時,新一輪降雨已至。氣象可能提醒:“此次降雨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較大,局地降雨量將突破歷史同期極值?!?/span>
入秋時節,“華西秋雨”影響著四川、重慶、渭水流域(甘肅南部和陜西中南部)、漢水流域(陜西南部和湖北中西部)等地。今年又恰逢全運會,持續不斷地降雨更讓人記憶猶新。
記憶,基于自身體驗。同時,特定時期下的感知,又因實際的現實再次強化。
本周西安天氣預報◎截圖/2021年9月24日
本輪降雨范圍及降雨量情況◎/中央氣象臺
這些,讓無數西安人感慨“雨越下越多”。諸位,不必懷疑這個既成的事實。
有不少老西安人表示,
記憶中,小時候“秋霖”常有,
所以,“提醒”大家不必那么大驚小怪。
如今,他們“小時候”感覺回歸了
要知道,近些年豐沛的雨水,
西安,無數次溫度因降雨“滿30減15”……
這種情形,有著他們童時的記憶模樣,
情形和內涵,卻發生了質的變化
感知,某種程度比偏差的數據更有說服力。很多定居西安的南方人,發現已沒那么“干燥”。
這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植物。什么地方長什么,這是氣候和地理決定的。所以,才會有“南船北馬”、“南米北面”的說法。
城記拍攝的苔蘚地圖◎/城記影像
對北方來說,傳統的認知就是“干旱少雨”。沒錯,某種程度上,降雨量也是南北方的顯著差異,并影響著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不久前,北京發現只在南方生長的“尖帽草”,即是佐證。濕潤時期的漢唐,竹林和柑橘等在長安廣泛種植。“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華夏China地理》考證來自重慶而非嶺南。
如今的西安,有些植物愈加喜人:比如苔蘚,這個喜濕潤的植物已隨處可見。比如竹子,有網友反映多處“茂密異?!?。
在更遠的漢唐,秦嶺下的稻米久負盛譽。
問題:統計口徑“誤導城”
這種感官認知,始終無法折射到統計數據上,并可能影響決策和規劃。
當今社會,準確和動態化的數字,是一切的根本和基礎,對決策有著深刻的影響。它不是冰冷的字符,只有跨行業、跨可以和跨學科,才能準確反映社會、貼近民生、折射全貌。
西安,擁有“山川河湖塬”,是一個生態系統。降雨量方面,窄口徑、口徑不統一和不系統,問題多多(見《西安雨越下越多嗎?堪稱“北方第壹”》)。
14個城市中唯有西安“市比省少”,且差值極大 ◎制圖/城記智庫
14城統計中,西安唯一“市比省少”。問題包括:因歷史原因,涇河觀測站一直“代表西安”;將“窄口徑”主城區,與廣域城市割裂。
將會出現什么問題?很簡單,若非“七普”,絕大部分西安人、乃至決策層,都認為西安只有1000萬、主城區僅700萬……用1000萬人的交通、教育和配套,如何服務1300萬甚至更多?
人口如此,雨量亦如此。對西安來說,不少涉及民生、規劃和經濟等,都有一種“分裂”——數字和統計結果,與現實大相徑庭!
800mm降雨線正逐步“北移”◎NEWS
西安,已一只腳邁入“濕潤地區”
雨線變化,首出秦嶺再北移
所以,“八水長安”河流治理思路要變。
景觀、蓄水和防洪必須同步
2019年,我們已提出相關建議
《不爭事實:多雨的西安,將進入“類南方時代”》
對城市來說,雨量增加
“內澇問題”,也許將日益頻繁和明顯。
對于一座超大城市的安居:
建筑防水(尤其頂底)問題,不得不防
千萬西安市民生活習慣也將變化
不從源頭考量,周而復始必將耗損大量人財物。但是,問題不是終點——因為它涉及城運:
它決定這座城的使命:經濟和人口增長空間的邊界在哪里,城市的可能性在哪里。普通人,感知的是生活方式之變。遠謀者,則為未來做布局。
巨變:新長安時代到來
水,是人類生命之源,更是發展之基。人類,自古逐水而居,依水筑城。
所以,水和水利工程一直貫穿始終,也是城市興替的標志。國內,比如陜西的鄭國渠,比如四川的都江堰;國外,比如羅馬和雅典的灌溉工程等。
反面例子也不少,樓蘭古城的覆滅、漢時長安城水質生變等不一而足。
人類的成長史中,有一個主題就是如何降低自然災害損失。從這個方面來講,西安并不處于“暴雨災害帶”上。在西安這座千年古都,“風調雨順”切切實實,而不是形容詞!
西安并不在“暴雨”災害帶上◎引自《華夏水旱災害》
因水資源不均衡,上世紀80年代“引灤入津”、新世紀“南水北調”等工程誕生。城市化已全面到來,“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成為決策指導方針。
地處北方和西部的西安,更是時代命題。實際上,一旦“引漢濟渭”工程投用,年15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增量,加上“雨變”——西安,成為北方“巨型城市”可靠些水資源城市之一。
從學術上,降雨量代表氣候;從環境上,它決定著城市的濕潤度;從感官上,它將讓城市換容顏。
對比不是為分高下,而是認清我們腳下這座城:它的現實、可能性和未來空間。不能稀里糊涂過日子,不能迷迷瞪瞪看城市。
北方主要城市人均水資源對比◎制圖/城記智庫
所以,我們必須先在這幾個方面,展望和規劃一個新的長安時代。
第壹,遠期1800-2000萬人口:西安,實質上已成超大城市。自古,長安也是記錄保持者。作為北方巨型城市人均水源較多之城,西安興則北方榮。
第二,制定更高城市建設標準:800mm“雨線北移”,西安將演變為“類南方”的濕潤地區,防洪和防澇將是常態。基建和建筑等方面,要長遠考慮。
第三,讓長安重回“山清水秀”:日益暖濕,西安將成為“四季分明、空氣濕潤、夏不燥熱、冬有暖氣”之城。增湖通渠,育山美河,植綠種花……
大氣候和環境變化下,西安要為自己“正名”——它,正重回曾經風調雨順的“天府之國”。
所以,近幾年「城記」一直呼吁:重估西安人口數量和重估西安降雨量等。在十四五規劃開啟之年、西安事實成為“超級城市”之際……我們希望,這座永恒的長安城煥發新的生機。
「城記」“重估西安人口”專題
?蕞新城市分級:我們認為,西安事實已是“超大城市”
?走向“北方第二大城市”?西安人口大爆炸的危與機
?正式官宣:西安人口1295萬!北方第三,華夏前十
?西安,新“移民和年輕之城”,會成為北方的深圳嗎
?華夏“蕞擁擠”的城區榜單:西安,為何入選達四個
「城記」“重估西安雨量”專題
?西安將邁入濕潤地區?雨線北移,對西安意味著什么
?雨越下越多嗎?堪稱“北方第壹”,西安在發生什么
?一個不爭事實:多雨的西安,可能進入“類南方時代”
?西安要連下半月的雨嗎?西安的雨,為何越來越多
?西安雨越下越多?兼看降水量統計背后的“一城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