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
上肢體位
1. 手后前
2. 手前后位
3. 手前后斜位
4. 腕關節后前位
5. 腕關節側位
6. 前臂前后位
7. 前臂側位
8. 肘關節前后位
9. 肘關節側位
10. 上臂前后位
11. 上臂側位
12. 肩關節前后位
13. 鎖骨后前位
下肢體位
1. 足前后位
2. 足內斜位
3. 跟骨側位(被檢者坐于床,被檢側足跟骨緊貼IP板,IP上緣包跟骨后部,下緣包足底。中心線:對準內踝下2CM垂直射入。雙側時,中心線對準兩側內踝下2CM連線中點射入)。
4. 跟骨軸位(被檢者坐于臺,被檢側下肢伸直,足尖向上,稍內旋,踝關節極度彎曲,可用布帶拉扯足前部。中心線:向頭端傾斜35°-45°,經內外踝連線中點攝入射入IP板)。
5. 踝關節前后位
6. 踝關節側位
7. 小腿前后位
8. 小腿側位
9. 膝關節前后位
10. 膝關節側位
11. 髕骨側位(患者側臥于臺,被檢側靠近臺面。膝部外側緊靠IP板, 髕骨下緣放于IP板中心,IP板前緣超出皮膚1CM 。中心線經髕骨內側緣 后方垂直射入)。
12.髕骨軸位(被檢者坐于臺,患者膝關節極度屈曲,IP板置于股骨下端得前方。或者患者輕跪IP板,股骨盡量向后。中心線:經髕骨下緣向上緣方向投射,后者經髕骨上緣向下緣方向投射)。
13.大腿前后位
14.大腿側位
15.髖關節前后位
頭顱
1. 頭顱后前位
2. 頭顱側位
3. 下頜骨側位(被檢者仰臥床,頸部前伸,下頜仰起,使下頜體與IP板下緣平行,被檢側肩部向下牽拉,前臂伸直置于身旁,健側身體墊高,下肢屈曲固定身體。中心線:向頭側傾斜25°,經被檢側下頜骨中點射入)。
4. 顳下頜關節側位(被檢者與頭側位相同。被檢側顳下頜關節對準IP中心,先攝閉口位,保持頭不動,再攝張口位,攝完一側再攝另一側。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5°,對準對側外耳孔上7CM,經顳下頜關節射入)。
5. 鼻骨側位
脊柱
1. 第3-7頸椎前后位
2. 頸椎側位
3. 頸椎斜位(被檢者立于架前,攝右前斜位時,面向架轉向對側,使身體冠狀面于架45°角,上緣包外耳孔,下緣包第1胸椎。中心線向足端傾斜10°角,經甲狀軟骨平面射入)。
4. 胸椎前后位
5. 胸椎側位
6. 腰椎前后位
7. 腰椎側位
8. 腰骶關節前后位(中心線向頭端傾斜20°,經兩側髂前上棘連線中點射入)。
9. 骶尾骨前后位(被檢者仰臥于床,兩臂置于身旁,雙下肢并攏,IP上緣包第4腰椎,下緣于恥骨聯合下緣3CM。中心線;骶骨時中心線向頭端傾斜15°,經恥骨聯合上CM射入;尾骨時中心線向足端傾斜15°,經恥骨聯合上3CM射入)。
10. 骶尾骨側位
胸部
1. 胸部后前位
2. 胸部側位
3. 心臟右前斜位(被檢者立于架前,面向架,右前胸壁緊貼架,使身體冠狀面與架呈45°角,左臂上舉,屈軸抱頭,右手背放于髖部,右臂內旋,上緣超出鎖骨6CM,下緣達第12胸椎,左前及右后胸壁包括在內。中心線經第6胸椎水平與左側腋后線交界處射入)。
4. 心臟左前斜位(被檢者立于架前,面向架,左前胸壁緊貼架,使身體冠狀面與架呈60°角,右臂上舉,屈肘抱頭,左手背放在髖部,左臂內旋,IP上緣超出鎖骨6CM ,下緣達第12胸椎,右前及左后胸壁包括在內,中心線經第6胸椎高度與斜位胸廓水平連線中點垂直射入)。
5. 胸部前凸位 (被檢者面向X線管,立于架前30CM處,雙足分開與肩同寬,身體正中矢狀面與IP板垂直,對準中線,手背放于髖部,肘部屈曲內旋,身體后仰,肩部緊靠架,頭稍前傾,下胸部及腹部前凸,使胸部冠狀面與架呈45度角,IP上緣超出鎖骨6-7CM,兩側與側胸壁等。中心線經胸骨下緣垂直射入)。
6. 胸骨側位(被檢者側立于架前,下頜部略抬起,兩臂放于后背,雙手相握,肩部盡量向后,胸部前挺,IP上緣包括胸鎖關節,下緣包括劍突。中心線:經胸骨側位中點距前壁后約4CM垂直射入)。
腹部及骨盆
1. 腹部仰臥前后位
2. 腹部側臥側位
3. 腹部站立前后位
4. 雙腎區前后位
5. 骨盆前后位
6. 骨盆入口位
7. 骨盆出口位
8. 骶髂關節前后位
9. 骶髂關節前后斜位(被檢者仰臥于床,被檢側臀部墊高,被檢側上肢伸直,對側彎曲,使身體冠狀面與床面成25度角;被檢側髂前上棘內2.5CM處置于IP中線上;髂嵴和骶椎包括在IP板內。中心線:對準墊高側髂前上棘內2.5CM垂直射入)。
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感謝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感謝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得,且已標明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得老師可與我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