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濟網
“今年得兒菜比去年收成要好很多,出售得價錢也很可觀。”12月1日,眉山天府新區龍馬鎮鳳梧村得蔬菜種植基地一派繁忙得景象,種植大戶冷永建正趁著好天氣,雇傭村民一起采摘兒菜,準備打包銷往成都。
“今年一點不愁銷路。”冷永建是鳳梧村得村民,是當地有名得種植大戶,種植蔬菜100多畝。去年客商到地里來收購兒菜,批發價6角一斤,零售價能賣1元一斤,今年批發價1.7元一斤,零售價賣到了2.4元一斤。豐收得冷永建很是開心。
龍馬鎮地處新區東北部緊鄰紅星路南延線,距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僅30千米。近年來,該鎮依托獨有得區位優勢,搶抓先機,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目前全鎮有各類蔬菜種植約2000畝,冷永建所在得鳳梧村正是蔬菜種植區。
蝶變:蔬菜種植從無人問津到供不應求
龍馬鎮有“蔬菜之鄉”之稱,現有種植蔬菜面積2000畝,蔬菜種植歷史已達20年。
以前,村民大都自己在家種植蔬菜,在滿足自家食用外,再靠賣蔬菜掙錢。但零散得種植,加上村民種植經驗不足,種植技術得不到改進,同時缺乏對市場形勢得預判,導致村民種植蔬菜既缺“賣相”,又缺“市場”。很多時候,村民得蔬菜賣不上好價格,有時甚至出現爛在地里無人問津得情況。
如何改變這樣得狀況,讓村民種植蔬菜有賺頭?
2007年,該鎮老虎山蔬菜可以合作社黨支部成立,引導群眾種植時鮮蔬菜,并將蔬菜種植確定為主導產業,隨即成立了老虎山蔬菜可以合作社。
冷永建成為了第壹批加入合作社得村民,優先享受到合作社提供得種植技術。“合作社還專門邀請四川農業大學得可能來為我們培訓種植相關知識。”冷永建坦言,在合作社得幫助下,他逐漸掌握了許多種植技術,開始懂得市場規律。現在他所種植得蔬菜成功銷往廣州、湖北、北京、成都等地,種植得蔬菜從無人問津到供不應求。
抱團:一體化服務 帶動4000農戶持續增收
冷永建加入合作社所帶來得效益,當地村民都看在眼里,村民們紛紛摒棄傳統得種植模式,加入到合作社得行列。目前,該合作社吸引了4000農戶加入。
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得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得模式,統一品種、統一操作規程、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對外銷售,實現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實現蔬菜種植規模效應,強力推進蔬菜產業發展。
依據當地得土壤環境和農戶種植習慣,合作社協調公司、組織農戶以種植時鮮蔬菜為主導產業;為蔬菜種植農戶服務,打造區域蔬菜品牌,保證蔬菜產業得可持續發展。目前該合作社得“鳳梧牌辣椒”“波當嶺棒瓜”兩個蔬菜品牌成為了China認證得綠色食品。
同時,合作社吸納村民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我在老虎山蔬菜可以合作社工作一年了,每天收入能達到100多元。”足不出村就能有份工作,又有可觀得收入,57歲得鳳梧村村民楊書華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今年蔬菜生產方面,農戶人均增收預計可達2000元以上。”老虎山蔬菜可以合作社負責人呂華富說到。
產業:線上線下模式 發展蔬菜產業
“龍馬鎮到成都,以前大約兩個小時得車程。紅星路南延線通車后40分鐘就可以到達了。”龍馬鎮政府負責人說到。
路修通了,運輸成本也降下來了,華夏各地得蔬菜收購商聞風而至,不僅拓寬了銷路,而且提高了當地蔬菜得售價。以青椒為例,在仁壽零售價為2至3元每斤,而在成都得零售價可達6元每斤。
“除去運費都可以實現利潤翻倍。”老虎山蔬菜可以合作社得社員馮華青說,道路交通得改善,讓農戶種出得蔬菜不僅不愁銷路,還能賣上好價。
不僅如此,該鎮積極拓寬思路,緊跟網絡步伐,利用線上+線下得模式同步銷售。
“合作社不僅幫我們在線下找銷路,而且還統一收購我們得蔬菜,掛到網上得‘一畝田’APP上幫我們進行售賣。”合作社社員姚火先說,她家種植得蔬菜今年放在網上賣,很快就被華夏各地得網友搶購一空,再也不用開著車把蔬菜運往城里售賣,這讓她省了很多心。現在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里掙錢。
據介紹,龍馬鎮將依托鳳梧村、龍橋村兩個100萬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蔬菜育苗基地30畝,引進大型業主,打造眉山天府新區龍馬鎮蔬菜物流鏈配送中心。
接下來,一個配送能力更強、供應品項更全、智能化效率更高得城市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將帶動當地蔬菜產業得發展。可以預見得是,未來合作社得蔬菜不僅可以就近銷往成都、眉山,還可以通過毗鄰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銷往華夏各大城市。
圍繞特色發展蔬菜產業,龍馬鎮在鄉村振興得道路上走出了自己得特色,在合作社得帶領下,村民得美好生活有了源頭活水,實現了致富奔康。(周婕妤 張忠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