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電子概述
消費電子是指可供消費者日常使用得電子設備,通常具有小巧輕便、操作簡單和節能設計等優點。根據功能不同,傳統意義得消費電子產品可分為娛樂產品、通訊產品、家庭辦公產品等三大類,且其外沿不斷擴展,白色家電、嬰兒家具等已逐漸納入到消費電子范疇,單一產品得功能也呈現多樣化得趨勢。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二、消費電子行業現狀
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消費電子產品制造水平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等因素得驅動下,消費電子行業呈現持續穩定得發展態勢。數據顯示,上年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下跌至9827億美元。
未來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型顯示等新興技術與消費電子產品得融合,將會加速產品更新換代,催生新得產品形態,推動消費電子行業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到2023年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11萬億美元。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作為華夏得支柱產業之一,電子行業是China戰略性發展產業,在國民經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數據顯示,上年年,華夏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1萬億元,同比增長6.42%。隨著未來華夏消費電子市場得進一步發展,預計到2021年華夏電子制造業收入將達到13.31億元。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按照企業市值或估值進行排名,列出了華夏10強本土消費電子企業。榜單顯示,華為以1.1萬億價值成為華夏蕞值錢消費電子企業,小米以4340億價值排名第二,VIVO價值首次超過OPPO,以1750億排名第三。OPPO、大疆創新、傳音控股、聯想集團、盈趣科技、霧芯科技、漫步者依次位列第4-10名。
華夏10強消費電子企業總部以深圳和東莞為主,大灣區占十強中七席,其中深圳5家,東莞2家,此外北京有2家,廈門有1家。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得《2021-2026年華夏消費電子行業市場供需格局及投資規劃建議報告》
三、消費電子下游應用領域
1、智能手機市場
隨著華夏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飽和,市場增量放緩。根據信通院數據顯示,2016-上年年華夏智能手機出貨連續下降,特別是上年年受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全球消費降低,華夏智能手機出貨量出現大幅度下降,僅為2.96億部,同比前年年下降20.4%。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與智能手機市場類似,全球個人計算設備市場已經越過高速擴張期進入平穩發展期,從2016年開始華夏平板電腦出貨量緩慢回升,增長率由負轉正,從2016年得-7.9%到上年年得4.4%,上年年得總出貨量為2340萬臺。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四、消費電子行業相關政策
費類電子產品在不同發展水平得China有不同得內涵,在同一China得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得內涵,隨著電子科技消費級應用領域得不斷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人口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電子市場終端產品領域在市場容量和品類廣度上不斷發展延伸。
消費電子產品及組件下游為消費電子終端品牌商、零組件生產商及制造服務商。因此消費電子行業也適用下游消費電子產品所屬行業得法律法規及產業政策。
資料公開資料整理
五、消費電子行業發展趨勢
1、技術升級推動消費電子產品向智能化和集成化發展
消費電子行業是典型得科技驅動行業,每一次科技創新在重塑行業業態得同時,也帶來了新興得產業需求。技術得進步推動消費電子持續向智能化和集成化發展,其中,集成化是指產品體積持續變小得同時集成更多得功能,智能化是指將硬件設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使得智能終端具備信息處理和數據聯接能力,可實現感知、交互服務等功能。
消費電子智能終端產品所具備得連網、遠程控制、APP管理、傳感技術、語音識別等技術正日益為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消費電子產品與物聯網深度結合將成為行業發展得重要方向,全方位智能化得產品將成為未來得主流。
2、消費電子產品迭代快,行業已形成成熟得產業鏈分工體系
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換代速度快。一般認為,消費電子行業遵從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得元器件得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隨著技術得進步,消費電子產品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并帶動下游行業培養新興需求,蕞終重塑行業業態。
3、品牌商和制造商分工明確,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隨著消費電子行業分工得日益深化,消費電子企業逐步分化成品牌商、方案商、制造商等,定位更加明確。明確得行業分工使得消費電子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部分技術實力較弱、規模較小得生產商逐步退出,行業資源逐步向規模較大得廠商集中。
品牌商通過委托加工等方式將生產環節外包,可以更加專注于產品核心技術得研發以及品牌和渠道得推廣,持續增加產品得附加價值。制造商通過規模化得制造和高效得管控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持續提供具有競爭力得產品,不斷提升行業地位和企業規模。
華經情報網隸屬于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得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制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游、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