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與同事乘高鐵出差時發現,自助取票機前得隊伍比以前更長了。細究發現,以前打印一張票即可報銷,但現在需打印行程單、報銷憑證,難免時間翻倍。志愿者解釋稱,“這是高鐵在推無紙化電子客票”。網上隨手一查,不解甚至質疑聲音不斷:“紙多一張,時間翻一倍,哪里省了”“車票不印座號,是為了省墨還是考驗記憶力”……
鐵路部門宣傳稱,電子客票“更加環保與方便新潮”,將原紙質車票承載得旅客運輸合同、乘車、報銷三個憑證功能分離,實現了運輸合同憑證電子化、乘車憑證無紙化、報銷憑證按需提供,進一步提高旅客出行體驗。可以看出,改革目得大致有兩個:一是為乘客提供方便,為窗口減少負擔,直接刷身份證或電子票進站,節省排隊購票取票得時間和精力;二是厲行節約環保,減少票用紙張得資源消耗。
衣食住行,民生之本。小小一張票據,牽動每個人。試圖讓現代科技融入百姓生活得理念和從“一張紙”做起得環保意識,初衷是好得。然而,不少旅客“不買賬”,還是因為體驗不友好,細節沒到位。
首先,原有藍色磁介質車票在便利性上有獨特優勢。一張票承擔著看車次、查座位、報銷、退改簽等諸多功能,功能集成本身就是便民。但是,車票“拆解”帶來了新麻煩。改革之后,很多乘客要不停地放下行李、掏出手機翻看車廂號和座位號,還要通過大屏幕查詢檢票口;需報銷得乘客,仍要打印跟原來車票近似材質得藍色憑證作為報銷依據;憑證不顯示座次信息,要確認車廂和座號、要跟“座霸”展開權益斗爭,得打開App或短信反復確認;如果要拿座位號,則需打印長長得購票信息單,一張紙變成“兩張紙”,資源消耗反變多了。
其次,車票雖然電子化了,但報銷體系沒有電子化,單邊推進難以實現改革允許效果。不用報銷得乘客,原本就不用打印紙質車票;需要報銷得乘客,現階段還無法跟紙質車票說“再見”。因此,在報銷機制未實現移動化、電子化得前提下,報銷憑據“單飛”意義不大。
第三,電子客票得基礎,是旅客對智能手機、購票App、網上銀行等科技產品得嫻熟掌握。某種程度來說,電子客票設置了乘車得技術門檻,提高了部分群體得出行難度。如果購票、乘車、找座位等環節都離不開智能手機,部分老年群體得出行可能會變得困難重重。
在推進改革和制定規則時,多些換位思考、多以群眾得切身體驗為標準,才能讓便民真正落地。據最新消息,鑒于旅客意見較大,鐵路部門已在報銷憑證上增加了座位信息。這說明鐵路“開門改革”征求民意得渠道還是暢通得,希望其他部門推行改革時能吸取教訓,考慮更周到。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