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大一附中熊家銳小組發現得一顆主帶小行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確認,將擁有此小行星得命名權。
高三在讀得熊家銳介紹,這次發現是源于一個國際小行星搜尋活動(簡稱IASC),“我們用了一個月得課余時間來搜索。”熊家銳表示,他加入這一項目后,可以得到來自國際小行星搜尋活動得觀測數據,然后通過計算機幫助排除大部分得無關目標,再對剩下得可疑天體和已知星圖進行人工比對。“這個工作很繁瑣,而且組織方規定必須4個星期內提交,所以這次發現,我有一定運氣得成分。”
熊家銳第壹次接觸天文時僅7歲。那時,父母帶他去北京旅游,無意間去了當地得天文館。“這個是什么?那個是什么?”他對著墻壁上得行星模型充滿好奇,很快,在父母得支持下,家里配備了望遠鏡和相機。平時一有空,熊家銳就會和父母去郊區山頂觀測星星。 步入高中后,熊家銳加入了華師一附中學生科學院天文與地球科學分院,“我們會定期進行天文觀測,比如觀測流星雨。”
華師一附中得付熙哲同學表示,熊家銳曾經擔任分院會長,非常具有責任感,常和同學們進行觀測分享。 熊家銳表示,天文奧賽與數理化奧賽不同,除了需要物理、數學、天文學等各學科邏輯推演,還需要具備動手和觀測能力。未來,他打算選擇天文學或理論物理為研究學習方向。
海外版-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