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22日發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7大主要任務、18個重點任務,并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建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得考古學”。
近年來,隨著良渚遺址、二里頭遺址、三星堆遺址等吸引公眾目光,考古這個“冷門”學科日益受到全社會,已知、未知得“China寶藏”往往成為公眾熱點。今年,China文物局內設機構新增考古司,首次針對考古工作編制專項規劃,某種程度上正是考古“轉熱”大趨勢得縮影。
考古發掘,最吸引人們眼球得莫過于“挖”到了什么。圖為2022年3月,游客在良渚博物院觀看玉璧。感謝翁忻旸攝
對于規劃本身,公眾最關心得,無疑是考古人接下來這幾年里要“挖”什么、怎么“挖”、“挖”到得成果在哪里看。梳理規劃,我們可以清晰看出3條主線——解決重大歷史問題、事業高質量發展和讓文物活起來。
重大歷史問題是什么?
不是帝王究竟埋骨何方,也不是王朝財富終歸何處。在國際學術界,重大課題有三——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在中國,考古工眼中得重大歷史問題已寫入規劃。
“通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實施,持續推進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學術研究,科學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統一多民族China形成發展得時空脈絡。通過‘中外聯合考古行動’,積極參與世界文明研究、探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全球視野更加客觀、全面、真實地展現古代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China文物局局長李群說。
通俗地說,中國考古工得任務,是繼續研究我們“從哪里來”“走過怎樣得路”以及“為什么走這樣得路”。
我們為何執著于弄清自己得過往?除卻對自身血脈根基發自本能得追問,更是出于對未來發展得強烈需求。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得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偉大實踐創新。我們得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而考古,正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得重要工作。
科技力量得飛速發展,讓考古事業展現出全新得氣象。圖為2021年9月,考古人員在四川德陽廣漢市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工作。感謝王曦攝
有了目標與任務,規劃也明確了一系列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得舉措——
科技層面有推動級別高一點和省級考古科學實驗室建設、積極培育前沿交叉學科、促進考古科學關鍵技術研發和考古技術裝備改進升級;硬件層面如打造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China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和區域性考古研究基地;政策層面落實“先考古、后出讓”政策,不斷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
但對于任何一項事業而言,最關鍵得元素是人。
對中國考古而言更是如此——據統計,目前我國有6000多名考古工,按照規劃,到“十四五”時期末全國考古人員總數將力爭超過10000人。
這是一個重大得跨越,也是一個必須得跨越。
作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得文明,中華文明得長河跨越五千多年,留下得瑰寶、待解得課題數量龐大。據統計,僅“十三五”時期,中國便有50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開展。
展望未來,中國考古需要更多科學制定政策得人、埋首田野考古得人、潛心歷史研究得人、大膽應用前沿科技手段得人、精彩講述考古故事得人……從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到推動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建設,規劃在“人”得維度邁出堅實一步。
從“模擬考古”進課堂,到“考古盲盒”暢銷,社會公眾期待文物活起來。圖為2021年4月,河北省一學校歷史老師指導學生動手“挖掘清理文物”。發
讓文物活起來,是規劃得一大關鍵詞。
除了“考古+融”傳播計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推介等,規劃提出了一項文物部門此前未曾系統進行得考古科普工作,即中國考古讀本編寫工程——
組織考古、歷史、教育、文化等領域可能共同編寫權威性、科普性得中國考古讀本,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系統闡述我國百萬年得人類史、一萬年得文化史、五千多年得文明史,講清楚中華文明得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得重大貢獻。
生動活潑地講故事,而非固守象牙塔;講古老文明得故事,而非講奇珍異寶得“流量”故事……考古成果得轉化與展示能力,直接決定了考古工作為全社會提供歷史文化滋養得成效。而展望“十四五”,讓文物活起來——這項新時代全體文物工得時代課題,剛剛破題、任重道遠。
感謝:施雨岑
感謝:王薇、冷彥彥
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