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在八十年代曾被大家稱為“北影金花”。
和他一同齊名的其他演員,比如劉曉慶依然活躍在影壇之中,而張金玲卻在別的領域混得風生水起。張金玲為何選在自己事業巔峰的時候,突然退出?
如今的她過得怎么樣了?
一、
張金玲出生于1951年河北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
家里兄弟姐妹眾多,張金玲是家里的老大。
作為家里面最大的孩子,父母教育她要照顧好弟弟妹妹,長姐如母,所以張金玲從小就懂事勤奮,主動包攬了家務活。
因為張金玲從小就參加了很多的勞動,體格健康,身材姣好。在體育院招生的時候被老師一眼相中,但是張金玲對于練體育不感興趣才沒有被招走。
中學畢業后,張金玲就主動出去補貼家用,到家附近的一所小學當老師。
她以為自己會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奮斗一輩子,突如其來的幸運轉機改變了她的一生。
一天張金玲一如既往的在教室給孩子們上課,有一個老師就來找到了她,告訴她湖北省的話劇團有一個節目想要找一個演員,她覺得張金玲的條件很好可以去試試看。
張金玲本身就對唱歌跳舞方面感興趣,因為家庭原因沒有機會,所以就去報了名。
在當天考試的時候,張金玲活潑可愛,青春動人的形象讓劇組眼前一亮,當即就被錄取了。
那一年張金玲才剛剛到19歲,因為被話劇團錄取,她成了話劇團里最年輕的演員。正式的踏上了這條藝術之路。
二、
從小勤勞的張金玲,到了話劇團以后,不怕苦不怕累,每天都堅持訓練。
除了自身的努力,張清明的外在條件也是十分的優越,因為從小參加勞動,身材姣好,面目清麗,感覺天生就適合做演員。
1973年,正在排練話劇的張金玲,被當時上海電影廠的導演一眼相中。
后來,導演強烈的邀請參加《渡江偵察記》的重拍工作,并飾演了“劉隊長”一角。
這雖然是張金玲第一次出演電影,但是在話劇團練就的經驗讓張金玲絲毫沒有怯場,反而不輸給那些專業的演員。
那一年,張金玲才23歲,就開始踏上了演藝之路的舞臺,逐漸走上了事業的巔峰期。
經過這次的電影拍攝,極具表演天賦的張金玲就被圈內導演所看好,資源和好的劇本就源源不斷地找上張金玲。
之后,張金玲又相繼主演和參演了《山村新人》、《大河奔流》、《希望》等經典電影,徹底走紅,她的演技也逐漸被大眾所追捧。
就這樣幾年的時間里,張金玲就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影星,前途無可限量。
三、
1979年,名聲大噪的張金玲順利進入了北影廠擔任正式的演員,打開了通往巔峰的大門。
剛進入北影廠的張金玲并沒有因為自己之前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反而乘勝追擊,大放異彩。
先是在《瞧這一家子》中,飾演了嘉英一角,出演了自己之前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戲路。
又在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飾演了女主角彝族姑娘索瑪,這也是張金玲第一次出演少數民族題材的人物,張金玲做足了功課,把這個彝族女孩的活潑開朗演得繪聲繪色。
這部可以稱為影視教材的電影,讓張金玲一舉拿下了了文化部的優秀青年創作獎,甚至還讓她不遠萬里到日本參加了電影節。對于國人來說這部電影意義非凡,表達的也是民族翻身做主的意味。
當年日本電影界還特別為張金玲召開了一個會議,用于表揚張金玲在電影中令人咂舌的演技。
1980年第三屆百花獎評選中,張金玲也憑借這部電影里索瑪一角,提名優秀女演員獎。那一年,張金玲僅僅只有29歲,就到達了許多人奮斗許多年都無法到達的高
度。
1981年,張金玲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劇中,和劉曉慶飾演七妹許貞,李秀明飾演了主角四妹許秀云。三人作為“三辣子”亮相在大眾的視野中。被大家稱之為“北影三朵金花”在一起創造就了這一部經典的作品,現如今讓人十分懷戀那個神仙打架的年代。
四、
那時候,張金玲已然到達了演藝事業的最巔峰,可以說是紅到發紫,很多導演紛紛遞出了橄欖枝。
1982年,香港導演李翰祥準備籌拍影片《火燒圓明園》,第一時間就找到了風頭正茂的張金玲。
在這部電影里,導演準備讓張金玲飾演西宮太后,劉曉慶來飾演東宮太后。
在搭檔熟悉,電影劇本也是自己十分喜歡的情況下,張金玲滿懷開心和期待,把劇本和角色研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時候卻突然迎來了張金玲命運的轉折點——張金玲發現自己懷孕了。
一邊是自己非常想要挑戰和出演的角色劇本,一邊是一個剛剛到來的小生命,是自己的骨肉,張金玲進退兩難。
因為如果要拍攝這部戲,劇中有很多動作和要投入進很多的精力。而且在劇組里沒法保證自己的營養以及很多不確定因素,身懷六甲的張金玲在這樣強度的拍攝下肯定沒辦法堅持。
香港導演李翰祥十分苛刻,對待這部戲十分認真,直接說了一句:“拍戲不能要孩子,要孩子不能拍戲”。
在這種二選一的情況下,在事業和生活的兩難中,張金玲選擇留下這個孩子暫時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最終張金玲帶著些許遺憾地選擇了離開劇組。
后來在一次采訪中張金玲表示,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是作為母親的職責,所以她不后悔選擇了自己的孩子。
五、
在張金玲的兒子來到世界上以后,張金玲抱著懷里軟乎乎的寶寶,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那個選擇是對的。感恩現在和兒子生活在一起的每一天,能夠陪伴兒子長大。
張金玲給她的兒子取名為“藝倍”,認為孩子是她的藝術品,寓意“加倍的藝術”。
生完孩子剛出月子,張金玲也曾想繼續回到影壇繼續自己的演藝生涯。
可是當兒子軟乎乎和抓著自己的手,她又怕自己開始拍戲以后無暇顧及和照顧兒子,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當張金玲的兒子半歲時,張金玲做了一個震驚所有人的決定,她要徹底的告別演藝圈回歸自己的家庭,一心照顧自己的兒子。
就是這樣的原因,一代電影金花張金玲,為了寶貝兒子選擇和自己熱愛的事業揮淚告別。
在徹底的投身家庭后,張金玲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照顧好兒子上面,這也成為張金玲唯一的寄托。
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初,張金玲一度也感到十分的失落,甚至她連電影雜志和報刊都不敢去翻閱,怕自己忍不住去留戀那段輝煌歲月。
日日陪伴著兒子記錄和他的點點滴滴,有了兒子的治愈,張金玲漸漸回歸了平靜和幸福。
除此之外,張金玲雖滿懷遺憾的放棄了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業,可她的婚姻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有過一段難熬的時光。
六、
1977年春,張金玲和前夫徐敏在一起合作電影《希望》的時候,兩人因戲生情,開始低調地談起了戀愛。
1978年,張金玲在拍完《大河奔流》之后,徐敏在殺青宴上向當時風華正茂的張金玲求了婚。那一年張金玲27歲,選擇了徐敏低調結婚。
在大婚過后,張金玲和徐敏兩人一前一后都進去了北影廠作為正式演員工作,一開始兩人都是各自忙各自的事業,雖然是新婚卻依舊是聚少離多。
之后,張金玲因為懷孕而選擇退出演藝圈,張金玲和徐敏才過上了朝夕相處的日子。
隨著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張金玲開始發覺自己和丈夫的在許多方面的觀點都不一樣。或許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三觀不合,除了處理事情的觀點以外,還有生活方式也是相差千里。兩人時間越長就開始了吵架,孩子在的時候也是時常冷戰。
從小有著獨立思想的張金玲慢慢發覺婚姻沒有那么幸福,反而自己感覺到一點也不快樂。
加上自己退出演藝圈不再演戲和丈夫在共同話題上少了很多,張金玲覺得這段婚姻成為了她的負擔和痛苦來源。
1988年,張金玲和徐敏都決定結束這份痛苦。如果婚姻沒有給對方帶去快樂和內心的滿足,那在一起就沒有必要,就這樣,這段長達10年的婚姻畫上了句號。
也是在這一年,張金玲正好37歲,獨自帶著兒子生活,變成了一個單親媽媽。
那時候,沒了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業加上失去了婚姻的張金玲,只能將孩子當成了她的所有。
還好張金玲的兒子從小聰明可愛,小小年紀就知道照顧媽媽,也是因為有了孩子的治愈,張金玲慢慢的走出了這片陰霾。
七、
走出陰影以后,張金玲也開始思索未來生活的方向,這段日子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春。
1989年,張金玲與第二任丈夫張正喜結連理,張正可以說是張金玲的影迷,對于娶到自己的女神張正十分感恩,所以對張金玲的關懷可謂是無微不至。
把張金玲的兒子更是視如己出,如獲珍寶。
1990年,張金玲的兒子上了小學,隨著孩子去上學,張金玲有了一些自己的空閑時間,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所以在自己丈夫的介紹下,張金玲開始學習畫畫,還做了婁師白大畫家的徒弟。
剛開始學習書畫,張金玲有很多地方沒辦法掌握,就虛心地去請教老師。自己回到家也是勤奮的練習。
人到中年的張金玲終于在除了事業以外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至此以后,張金玲一邊照顧孩子和丈夫,一邊學習自己熱愛的書畫。
時間在指間流逝,兒子也長成了陽光大男孩,張金玲將兒子送到了國外留學,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創作、享受生活。
八、
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練習,張金玲實現了一次質的改變,逐漸轉型成功。如今昔日的“影壇金花”張金玲,變成了圈內有名的畫家。
如今的張金玲,在書法和繪畫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建樹,最近幾年里,先后20多次在國際國內舉辦個人畫展。每次舉辦來參加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在書畫圈近30年,比自己在演藝圈待的時間還要久遠,張金玲并沒有荒廢了時光,而是認真生活,在陌生的領域去學習探索,這些年里創作出了無數藝術價值極高的繪畫作品,甚至有一幅畫還被拍賣到了120萬元的價格。
現如今的張金玲已經69歲了,經歷了放棄熱愛的事業回歸家庭與離婚的人生考驗。最終在新的領域找回了自己,又變成了那個意氣風發的張金玲。
當然,張金玲有現在的成功離不開現在丈夫的大力支持。都是自己丈夫一直在背后支持自己自己才能夠義無反顧地去追求想要的生活。
如今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張金玲整個狀態也是非常的好,相比較昔日的熒幕輝煌,回歸平凡的張金玲更看重丈夫送給她的9個字:
“普通人、平常心、常自在”。
張金玲的一生也確實做到平凡但不是平庸的境界。在晚年有愛人和兒子的陪伴也沒有什么遺憾了,過得自由自在。就像她評價自己一樣,雖然面上已經長滿皺紋,但是內心依舊年輕充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