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領域,有一個名為“二元論”的學說,該學說認為,世界的本源分為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意識是能夠脫離物質這個載體獨立存在的,它們是兩個絕對不同的實體。更重要的是,身體具有空間和時間兩個屬性,而意識則不受它們的約束。
然而,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意識可以不依靠物質存在,這意味著意識必然是基于物質的,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意識和身體是同一個事物的兩種表現形式。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會因為種種意外而失去部分肢體或內臟,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們擁有意識,所以一切現象都指出,大腦才是意識的誕生之源。
但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大腦是由粒子所構成的,而粒子遵循著基本的物理規律,那人類的意識還能夠稱得上“自由”嗎?
我們都知道,每當人腦中迸發出某種靈感,或者出現某些想法時,都會出現能被機器檢測到的生物電,也就是俗稱的“腦電波”。
科學家們在大量的實驗中發現,人類是先出現腦電波,然后才會出現意識選擇,比如突然想吃某個東西、突然想做某件事等等,而這是物質決定意識有力的證據之一。
那腦電波是如何出現的呢?或者說究竟是什么導致出現了腦電波的呢?此時,中學學到的單一變量因果論是無法解釋的,這里就要設計量子力學的相關知識了。
當我們描述宏觀低速狀態下的單個或兩個粒子活動時,牛頓力學是最完美的工具,而當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粒子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相互作用時,我們就無法準確預測出它們的運動軌跡,更別提在它們高速運動的狀態下了。
而此時描述這種運動的工具就從牛頓力學變成了量子力學,尤其是量子力學中還指出,物質是能夠憑空出現和憑空消失的。
對于這個結論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顛覆認知,但其實它已經得到了驗證。
在早期物理學中,質量和能量是分別守恒的,它們互不干擾、互不侵犯。可科學家們在后來的實驗中發現,這種結論是不嚴謹的,因為在某些特殊情況之下,它們二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不過,雖然能量和質量各自不守恒,但它們倆的總和卻是守恒的,這種守恒關系就是“質能守恒定理”。
科學家們除了發現這二者各自不守恒之外,還發現整個世界其實充滿了“概率”和“不確定”。
在這種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之下,每時每刻都會有一些微觀粒子從“虛無”中出現,仿佛它們從某個神秘之地“借”到了支撐它們從“無”到“有”的能量。
俗話說“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通過”借“能量出現的粒子無法長久存在,它們幾乎瞬間即逝然后重歸虛無,由此這種粒子有著一個非常貼切的名字——虛粒子。
上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愛德華·特萊恩(Edward Tryon)在虛粒子在內的多個理論支持下,提出了一個顛覆認知的猜想——宇宙是憑空出現的。
更詳細的描述:宇宙是由真空量子漲落出現的虛粒子構成,但和普通的虛粒子不同的是,組成宇宙的虛粒子并沒有瞬間歸還借來的能量,而是被以“引力勢能”的方式記在了賬本上。
在這龐大”外債“的支持下,宇宙中出現了超星系團、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以及我們能夠看到和想到的一切,這其中就包括組成我們大腦的物質。
當然了,人類研究世界只能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然后盡可能地去準確的描述它們,但要說從本質上去解釋宇宙或者解釋宇宙中的種種現象,人類目前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即便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但我們仍然沒有辦法確定最終的答案就是它。
回歸正題,對于單個粒子的狀態,我們可以用牛頓定律去計算和描述,但對于大量粒子我們就無能為力了,所以科學家們才會用統計學去描述。
注意是“描述”而不是精確測量,畢竟我們從沒有真正理解過我們所在的宇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論框架,讓它能夠符合觀測到的現實。
而人類的意識是在各種復雜物質的相互作用下才產生的,所以它的存在等價于相互作用,也就意味著并未脫離宇宙中粒子具有的某種規律或特性。
因此意識或許沒有人類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冥冥之中可能還有一道枷鎖籠罩著人類的意識,讓人類的意識只能達到相對自由,卻永遠無法達到絕對自由。
即便不從最基本的粒子層面,而是從基因層面來看,人類的意識離絕對的自由仍然有很長一段距離。
就像里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曾說過的那樣:基因創造了肉體和心靈,所有生物存在的終極意義就是為了保存它們。換句話說,人類不過是處于基因控制下的一團血肉而已。
一個處于被控制狀態下的血肉所孕育出的意志,能夠擁有絕對的自由嗎?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你認為人類所謂的“自由意識”,真的是“自由”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