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
說起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人們并不陌生,甚至耳熟能詳。至于何以稱中秋,其道理也很易懂易記。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中秋也就居于“C位”了。而在華夏農歷里,一年分四季,一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中秋也稱為仲秋。無論怎樣解釋,中秋節無疑是承上啟下重要一天。相比之下,其節日特色更為鮮明一些,經典故事和傳說更為多一些,習俗文化更為豐富一些,向善向上向好也更為講究一些,在人們心目中相當重要。自古以來,不乏詩興大發者,中秋節吟詩頌詞有佳句,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人。
我們知道,中秋節又叫“月夕節”“八月節”,等等。在中秋夜晚,我們仰望夜空中似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心生感嘆。思親想家、念友懷鄉,渴望月下相聚,談舊話新,抒發情懷,展望未來,提振精神,增強信心,無不動人心弦。而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在皓月當空時,看啊,想啊,寄托著自己對故鄉、對老人、對家人、對親人、對友人的無限思念,其團圓念頭比任何時候都迫切。從這個方面說,中秋節還叫“團圓節”,人性、人文積極意義,以及象征性有所突出。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至今還在一些地方延續。比如:江南一帶就有制燈船、燃燈的節日習俗。到了近代,中秋之夜燃燈習俗依然比較盛行。今人周云錦、何湘妃在《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里,曾這樣講述:“廣東張燈蕞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可見,中秋之夜燃燈習俗的規模和影響之大,僅次于元宵燈節。賞月、追月、觀潮、猜燈謎、吃月餅、啃西瓜、看桂花、飲桂花酒,等等,都是我國各地民間重視、繼承和揚棄的中秋節習俗。每年中秋節之夜,人們紛紛走出戶外,看月賞景,盡情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其節日風尚浸染人心。身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也在以各種方式樂享中秋節習俗,節日風尚帶到了國外,帶到了不同膚色人們的眼前,中華文化得以傳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2021年的中秋節已經招手,向善向上向好的節日習俗、節日風尚,也再一次照進全球。
盤點節日習俗,盡享節日風尚。千家萬戶盼團圓,中華民族喜夢圓,中秋節快樂!(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