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蟬和螞蟻的寓言,本來流傳于西方,出自于古印度,傳到我國后還被編入過蘇教版課本(也有人說是蟈蟈和螞蟻但由于本文主要根據(jù)《昆蟲記》所以按原著稱為蟬)總之都是在批評蟬好吃懶做,到了冬天向螞蟻祈求食物的故事。而課本中其實也把螞蟻嘲諷蟬,以及蟬后來四處借蒼蠅,蚯蚓的情節(jié)刪了。
那么問題來了,這究竟是不是事實呢?
答案當然是否,眾人皆知,冬天根本看不到蟬,到夏天才會破土而出,而關(guān)于蟬向別的昆蟲祈求蒼蠅,蚯蚓的謠言。法布爾也給出解釋,蟬根本不吃這些東西。
這么說蟬是冤枉的?恐怕是![石化]
震驚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法布爾在《昆蟲記》中推測,寓言本身可能是描寫螞蟻和另外一種生活于印度的昆蟲,這種昆蟲符合寓言中的習性,但傳到希臘后人們沒有見過這種昆蟲,經(jīng)過改編之后,就變成了希臘人普遍見過的蟬。
而我們在冤枉蟬的同時,也在美化螞蟻。
螞蟻
在夏天,當昆蟲們口渴難耐時,蟬確已經(jīng)為自己挖好了甜井,而這時,螞蟻等昆蟲就會蜂擁而至。蟬起初會抬起腳讓他們喝,但螞蟻卻不會滿足,他們會扯蟬的腳趾,咬她的翼尖,將蟬趕走。簡直就是一幫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