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生從何來,死歸何處”這一問題,歷代以來一直是人類積極探索的重大難題之一。
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我是誰?”,否則,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
為什么?
因為“生死”本身需要有一個主體,或者說,人們談論“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其實往往都是從“我”的視角出發,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有我”才會有生死,若是“無我”的話,也就無所謂生死,即解脫了。
因此,“我是誰”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在解答“我是誰”這個問題之前,“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不可能有答案。
那么,我到底是誰呢?
關于“我是誰”這個問題,佛教的答案是“無我”,即這個身體以及身體內外都沒有“真我”的存在。
換句話說,在佛教看來,所謂有“我”,不過是世人一廂情愿的想法或誤解罷了,或者說,“我”不過是人為塑造出來的概念,即我們在探討自己是誰之前,只能假設“我”是一個被塑造者,或者說是一種被輪回之物,進一步的說,“我”的產生、存在以及老、病、死都只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并不真實存在。
甚至可以說,如果你知道或認定以上的說法,那么,你就成為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塑造者,并可以站在這個角度上,俯視世間蕓蕓眾生,而這個時候的你,就已經超脫于輪回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探討“我是誰”,最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對于這個問題的尋找與探索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當中體驗“無我”的真諦。
為什么如此說呢?
因為根本就沒有答案。
所以,當我們試圖給出答案,不但不會得到“答案”,更不能解決上述的疑問,反而會再造出一個疑問或者概念,而新增的這個概念或許會對正處在這個問題探索邊界的人有一些幫助,但對絕大多數正處在漫漫探索長路上的人而言,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困惑。
或許正是有鑒于此,佛教才提出“無我”這樣的概念 。
因為一旦沒有“我”的存在,外在的萬事萬物也就會跟“我”無關,如此一來,就可以解決了許多問題,包括“生從何來,死歸何處”這樣的千古難題。
進一步的說,所謂“我”不過是一個人為的概念,或者是某種自我構造的結構,盡管在人世間,這個“自我構造的結構”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是,無論這一“個體”如何獨立,仍然避免不了是一種被塑造的產物。
而當我們能夠認識并實證到這一點,才有可能不被外在的一切所轉,即解脫一切外在的束縛。
因此,“我是誰”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無論你如何回答,都不會超出“被塑造的我”以及“被塑造的答案”。
正是有鑒于此,我們才講“無我”才是最合理的答案。
而當一個人能夠從“無我”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時,也就意味著覺悟或已經解脫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或打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王陽明全集》《楞嚴經》《易辭》《道德經》《祖堂集》《金剛經》《心經》《華嚴經》《紅樓夢》《易辭》《莊子》《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