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童言。
很高興今天即將開啟一本新書,在這之前童言想和大家聊一個自己的困惑:
大家是否和我一樣,經常問一些“是或不是”的問題,比如:是不是很累?是不是很煩?是不是很漂亮?
尤其是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有時候會不經思考的問到:“這只狐貍是不是很聰明啊?這只小鴨子是不是很傷心啊?毛毛蟲變成蝴蝶是不是很漂亮啊?大衛做得對不對啊?”等等
你可能會疑惑,這些問題有什么問題呢?
當然,它們沒問題!
但是,如果通過一種更高明的提問方式,引發孩子思考、促進自我成長,是不是會更好呢?
蘇格拉底曾說:“問題是助產士,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著名的哲學家用貼近生活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提問的重要性。
你相信嗎?
一個好的問題不僅可以引發思考,還可以審視自己、導航人生。
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一起走進韓國作家韓根太的《學會提問》。
書中,作者從自我賦能、拉近關系、增強協作、領導他人等四個維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踩點”的問題,對思維、人際、個人成長產生的實質影響。
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咨詢經驗,以及成功舉辦3000余場講座的經歷,用簡潔有趣的表達方式向我們闡述了,通過提問進行深度溝通及解決問題的操作指南,不僅能幫助家長啟發、引導孩子思考,也能開啟一場自我成長的心靈旅行。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內容:學會提問
[微風]提問為什么就這么難
生活中,我們不太習慣提問,也不太擅長提問。
所以課堂上、講座上,交流會的現場的提問環節有時常出現冷場的尷尬。
記得小時候,每次在課堂上當老師說“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我便趕緊低下頭,避免和老師產生眼神交流,因為這樣他可能會點名讓我提問。
為什么會害怕?
因為不知道該怎么問!因為怕出錯!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所以,我選擇用沉默和逃避來避免提問。
不知道這樣的心態,大家是否也曾有過。書中的案例揭示了我的“不敢問”的現象并不是個案,而是一種常態。作者認為,我們之所以不會提問,主要源于這幾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習慣。也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又或者我們的生活習慣所致,不愛提問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懶家伙”,你越是思考它就越愛思考,你越不思考它就退化到原始狀態。
第二個原因:害怕。主要出于害怕因為說錯而出丑,害怕別人笑話“這么簡單都不知道”……
第三個原因:無知。因為不知道,所以沒辦法提問。
第四個原因:自滿。以專家自居,內心已經被驕傲填滿,認為自己沒必要問。
作者認為,提問可以促進成長,應該奉行“恥于不問”的行為宗旨,敢于提問。
因為,提問不僅僅是為了尋求答案,還能引導思考,更新思維,提升自我,催化成長。
?[微風]提問,審視自己重新定義人生
新鮮出爐的全球首富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登上各大熱搜榜單。說起他的成功,一部分原因來源于家庭環境給予他的思維方式。
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是一位自信、堅強的女性。她擁有兩個營養學碩士學位,70多的年紀依然活躍在各大時尚秀場。
而她年輕時,生活給予她的諸多挑戰,比如被丈夫家暴、離婚帶著三個孩子生活,模特事業與營養事業如何兼顧,是旁人不曾看到的心路歷程。
梅耶31歲與丈夫離婚,獨自帶著三個孩子生活,一邊工作一邊。在她的自傳書籍《人生由我》中曾提到,當面對人生的困境時,除了從父母那里傳承下來的“沒什么做到不到”的堅毅性格以外,她還通過叩問內心,理清自己的方向,果斷地舍棄那些影響因子,堅定自己的追求。比如:
當面對丈夫家暴,她會在內心詢問抉擇;
當面對模特與營養師的事業抉擇時,她也會從實際出發,梳理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
思考,總能幫助她聚焦問題,付諸最有效的行動。
而她的思維模式,無疑也深深地影響著她的三個孩子。埃隆.馬斯克在童年時期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長什么,其他兩個孩子也分別在飲食界和文化娛樂界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在生活這個多變的舞臺,會思考的人才是能量無邊的人!
主動提問,養成提問的習慣,用提問引導思維,而思維將決定你的行為。
梅耶用提問來分析現狀,權衡利弊,審視自己。這和作者的觀點和思考模式不謀而合,他認為提問不僅能引導我們思考、審視自己,還能清晰目標,甚至能通過提問理清行動計劃。
打開腦洞,思維將隨著認知而開闊。我們的視線將不再局限于當下,感受也不再局限于當前。
“我們總是能給出一個美麗答案,但誰又能問出一個美麗問題呢?”這是美國詩人卡明斯的提問,也是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提問是最好的解答,關鍵的提問能審視自己,改變人生。
許多時候,當發生問題,我們習慣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又或者隨波逐流。如若遇到困難或挫折,不必“自怨自艾”,試試從這幾個方面問問自己:
找問題:自己遇到什么問題
做排序:把這些問題按照影響大小排序,會怎么排
問困難:這些問題導致了什么困難
問影響:如果不處理,會有影響嗎
問成果:過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做了什么行動和努力
問原因:如果失敗,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問行動:不想失敗,該怎么做
問阻礙和改變:這么做,會有哪些阻礙,需要改變什么習慣
這樣,會不會比抱怨“我怎么這么倒霉”“我太難了”更有效一些?
陶行知說:“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盡管人生會有許多問題,但只要學會提問,便能時刻審視自己,成就智慧人生。
?[微風] 提問,增進心靈的距離
網上有這樣一句打趣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在刷手機”。
確實如此,手機讓溝通更方便,但也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逢年過節家庭聚會,多年未見的至交好友圍坐一起,熱絡地交談堅持不到宴席散場,大家開始低下頭刷手機。
相對而言,對于我們熟悉的朋友和家人,也許大家能夠相互理解和包容。
如若是面對陌生人呢?
相信低頭刷手機只能讓人感到不受尊重的尷尬和拒絕交流的冷冰冰。
在作者看來,人與人存在一閃厚厚的鐵門,通常情況下這扇鐵門是關閉的。打開鐵門的方法是:交流。
萍兒最近很苦惱,她說自從孩子上高中后,和自己越來越疏遠,每次聊天不過幾句就陷入僵局,她把這一切歸咎于孩子不愛聊天。
但是,某天去學校找兒子,發現孩子和同學迎面走來,邊走邊聊甚是開心,一到她面前就板著臉。
這樣的場景讓萍兒知道,兒子不是愛聊天,只是不愛和自己聊天。
萍兒的問題,也許是大多數父母的問題,尤其是孩子越大,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正如作者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那扇鐵門,該如何正確地打開?
要正確地打開心靈的鐵門,首先要了解是什么形成了對話的阻礙。
在作者看來,之所以出現對話障礙,主要是無法讓人感到心靈的寬裕感。在一場對話的互動中,提問和個人觀點是兩大主軸,分不同的層次:
第一層次:各說各話。誰也不聽誰的,只說自己的觀點。
第二層次:你問我答。由一方提問,一方回答,單線交流。
第三層次:互問互答。你來我往,彼此相互了解的一種雙向交流。
一個好的交流形式,能讓人內心感到放松和愉悅!
如若當我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他們之間的鐵門將永遠處于關閉狀態,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對于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社交中,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在作者看來主動搭話,主動提問的方式是不錯的選擇。
好的提問會讓人產生好感,通過提問—傾聽—追問—反應的循環,增進感情。另外,提問的內容如果以對方相關的話題來開啟,能獲得對方的親近感。
比如,對方的工作、感興趣的領域、為興趣付諸的行動、取得的成績等等,都是打開話題的鑰匙。而對于熟悉的友人,也可以問近況、發生的改變、煩惱等等,向對方表達關注。
一個好的問題像酒,使人吐露心聲,愿意娓娓道來。
?[微風]提問,導航人生
華理克在《標桿人生》一書中,曾這樣寫道:
如果生活有意義,那么一個人可以承受一切,
相反,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那么任何事情都無法忍受!
你可曾問過自己,人生的意義?
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標準做事?用什么樣的模式思考?
思想轉化行為,行為轉化習慣,習慣成就個人!在作者看來,提問是不錯的人生“導航儀”,可以幫助我們用一種新的思維習慣,找到人生的意義。
要想知道往哪里去,首先要知道從哪里來。作者把人生的理想發展階段概括總結為四個層次,即“知識見解”:
知—是能用語言表達想法
識—寫作,能清晰地用文字表達
見—有自己的主見
解—能解決問題
人生將面臨諸多問題,我們不僅要會思考,還要智慧的思考,有主見的思考。而這個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通過不斷的提問、思考、學習、改變,形成了一種底層邏輯,也是一項終極能力。
關于得失心:當得到時,問自己得到什么的同時不要忘記問又失去了什么;當失去時,問你失去什么時又得到了什么。在視角轉變之時,人生也隨之發生轉變。
關于看問題的角度:問自己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還是金字塔頂尖的思維,高格局的思維視野更開闊。
關于出發點:以終為始,想想當自己走到人生的盡頭,是否盡力而為。人生就像火箭,如果年輕沒有目標,就無法實現人生的逐級推進。
關于失敗:與其陷入情緒的泥沼,不如問問自己原因和收獲。那些耀眼的失敗勝過平凡的成功。
關于人生:越順風順水越思考是上層思維;有問題才思考是普通大眾思維;有問題而不思考是最下層的思維。
思考半徑有多大,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有多強!
?[心]結語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
雖然,作者主要以個人成長和職場的角度講述,但童言認為它又不僅僅局限于這個領域,職場與育兒,許多理念是相通的。
作為一名職場人,也是一名媽媽,童言常常受管理理念的啟發,而改變的養育方式。對于童言來講,這本書也是如此。
擁有好的提問能力,不僅僅是梳理人生,自我賦能,更能幫助我們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為想象插上翅膀,給孩子的思想注入營養。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大家有收獲。相約成長,我們下本書再見!
作者介紹:大家好,我是童言,鼓勵咨詢師、繪本講師、閱讀推廣人。一位努力學習,不斷成長的媽媽。希望通過分享提升自己,同時對大家有所幫助。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