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一代的群體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討厭親戚這個人群,
甚至導致很多年輕人過年寧愿自己一個人過也不想回家,因為回家要面對親戚。
如今的年輕人討厭親戚,討厭熊孩子,不想回家鄉等等現象,其實歸根到底都是經濟發展太快導致社會撕裂的結果。
大多數反感親戚的年輕人往往有以下特點:老家在農村或者四五線小城市;一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二三線城市或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
在欠發達地區,親戚之間不僅是血緣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聯系不太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這些地方,人們之間一旦發生大型的矛盾爭吵,沒有親戚撐腰(或者親戚勢力相比更小)的一方會更容易落敗。即使在平時,如果能有幾個在當地很有影響力的親戚,出門做事都會更有底氣。
脫離故鄉的年輕人不需要親戚帶來的種種助力,這是他們反感親戚,希望與親戚保持距離的基礎。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就是兩代人之間日益加深的觀念鴻溝,在不多的見面時間里,來自長輩的各種問候更容易讓年輕人感到窘迫和懊惱,而不是被關心的溫暖。難以溝通是年輕人反感親戚的直接誘因。
如果還要再說一點,那就是親戚并不總是友好的,一旦涉及到利益問題,那一點點脆弱的血緣聯系會立刻斷裂,他們能做出比陌生人還不如的事情,曾經被這樣傷害過的人不反感親戚才怪了。
親戚文化其實說到底就是貧窮時代的產物。就像是過去古代社會里的宗族組織一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的抵御災害變故的能力很弱,為求生存只能抱團,而血緣之親自然是抱團的首選,所以在家里的長輩看來,我是你家里的長輩,我關心你是一種義務。
但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向前的,物質條件越充裕,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越明晰,距離越遠。過去的北方農村可以樂樂呵呵地吃大鍋飯,因為誰家也不比誰家多兩塊饃,但是上海的筒子樓里連電線水管都要單獨拉,誰都不需要占著誰的便宜,同樣別人也不要占我的便宜。
所以受過高等教育,物質條件與上一代已經天壤之別的80后90后們面對親戚文化的古老傳統顯得無所適從。
而我們的上一代人,尤其是小城市和農村的上一代人,他們的思維極其頑固地停留在八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死不改變。
這就造成了受過教育的年輕人與親戚人群價值觀的本質不同。
在他們眼里,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不如公務員,
男女傳宗接代抓緊結婚,要穩定要錢,否則就是讀書讀傻了,或者信傳銷了。我沒有半點夸張,這都是原話。
任何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旅游、創業、自由職業或者互聯網,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務正業,就是未來會一事無成。
他們即懶于去學習新一代的知識,又沉迷于小城事業編制和公務員編制的穩定性和油水,限于眼界所限,認為周圍混的好的全都是當官的。
坦白說,我要是高考沒考出去,早就被噴成眼高手低,強行不務正業了。
然后被安插進事業單位或者考公務員,對他們的價值觀完全沒有談判籌碼。親戚多的地方,熱衷于拼孩,博士大于碩士,碩士大于本科,公務員大于互聯網和創業者;外企和國企都是最好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一起拼結婚生子。這是讓我感到最荒誕的地方,即使他們潛意識并沒有意識到。
親戚們的價值觀太趨同了。
找個好工作,有點權勢,嫁個或者娶個好人,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如果能在公務員梯隊爬上去,還能給親戚們辦點事,以后還要靠你;
如果能賺錢,無疑是口口相傳,雞犬升天。
可是,我去外面一圈回來,看到了太多不同的人生了。有丁克的,有同性戀的,有終生不婚的。這些統一是他們口里的變態,應該趕盡殺絕。有創業的,有自由職業的,有追求自己喜歡但是報酬低的。這些則是他們口里的一事無成,在拼孩里抬不起頭來。
有去旅游的,有做飯做得好吃的,有讀1000本書看5000場電影的。這些則是毫無價值的小技巧,并不值一提。
上述這些,統統被歸結于被洗腦,被傳銷了。那些人生的可能性,老一輩人是看不見的。
這就是年輕人為什么想出去的原因——錢固然要賺,安穩自然也很重要。可是有些比錢、安穩更高遠的東西。我們活著并不是僅僅為了活成別人眼里成功的樣子,或者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我們還有更多的價值值得追求。親戚們顯然是不會懂的。
中國傳統自古以來就喜歡替別人做決定,但是又不想付出代價。親戚往往還打著“我為你好”的口號。
所以遠離他們,成為了年輕人最好的選擇。
但其實我們對于親戚沒有必要過多的抵制,大多數親戚關心你的初衷還真的就是為你好,就當做是上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一份溫情的饋贈吧。
注:圖源網絡,侵權聯系作者